|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前几天,一位同事讲起一件令他困惑的事:一天,上小学六年级的侄儿带两同学到家里玩。两同学进屋后,也不和任何人打招呼;到了开饭时间,同事亲切地招呼两同学吃饭,但他俩没有回答,只顾下棋;饭后,两同学谁也不看,就扬长而去了。问侄儿,侄儿回答:他们班上很多同学都是这样的——没礼貌。
礼貌是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通常靠长辈言传身教,得从小养成。年少时父母教的规矩:路上行走,见着师长要问好;客人上门,要先为其端来盆热水,递上洗脸的毛巾。待擦完汗,便送上热茶,双手递上纸烟,划燃火柴点烟;身体站立时要直,切忌东倒西歪。坐在椅子上不能翘二郎腿,双腿更不能抖动,谓之“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家教严格,平时稍有不当之处,便会招致一阵呵斥。久而久之,言行举止渐渐规范,并成习惯,至今不能忘怀。
吃饭是每个人每天的必须,但也有套规矩。客人未入席,主人不先落坐;长辈未发话,小辈不得先动筷;川东乡下,饭桌上全是爷们,女人只能端着饭碗到厨房或别的什么地方去吃。饮宴之礼,无论中西都有一套繁文缛节。现行的礼节中最令人厌烦的莫过于敬酒。本来主人敬酒是应有之意,客人回敬主人也不可少。惟独客人与客人之间频频举杯,不管彼此间认不认识,也一一的皮笑肉不笑的相互敬酒。有些人根本不会喝酒,只能以矿泉水或盒装牛奶充数。有时你正在低头吃东西,对面有人来敬酒,你若没察觉,对方准会难堪,你若不断起立举杯,又不胜其烦。以至不少人感叹:这类礼貌最好少些!
服饰能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修养。过去普遍认为,穿着只要大方得体即可。当今世人追求时尚,穿着越来越个性化,这是时代的进步。但有些人为了赶“时髦”,跟上潮流,袒胸露腹在所不惜。更有甚者,每到夏季,竟穿着拖鞋、着条短裤、光着上身在公共场所招摇,脸上全无羞色,路人侧目而视,避而远之。友人指出其不当之处,答曰:“夏日无君子。”此等“君子”,礼貌何有?
访客之礼,中西有别。西方人的家是他的堡垒,不容闲杂人员随便闯入,朋友造访,也得事先预约。这方面的礼貌,国人好像要差些。我们的官方人家,通常警备深严,上等人家,宅深院大,邻近的人皆不会随便造访。惟普通百姓,同住一个小区,或两家共用一堵墙,出门不几步就到了邻舍,就容易养成串门闲聊的习惯。任何人吃饱饭没事做,都可以踱到邻居或朋友家去聊天,也不管别人愿不愿意。有时去的真不是时候,令人生窘,譬如在人家睡觉的时候,或吃饭的时候,或手上工作没做完的时候,很多人认为这不算失礼。有些人谈兴很高,聊起天来没完,无论主人看打哈欠,不时抬头看墙上的挂钟,均无济于事,宾至如归吗。如今工作节奏加快,生活水平提高,这种串门闲聊的陋习越来越少,但还没有绝迹。
出门乘车也应讲礼貌。国人的传统习惯是先来后到,凡事都得讲究秩序。但在城市中的许多公交车站,乘车高峰时间,站上聚集着大帮的上班族。公交车一靠站,争先恐后,一拥而上,你推我挤,毫不相让。人多座位少,许多人只好站着,当然老年人也不例外。本来,不少车上设有老幼妇病座席,这时谁也顾不了上。乘务员提出给老年人让座,座位上的人或闭目养神作老僧状,或扭头向窗视若无睹,这种情境令人难受,心里老觉别扭。
我无意贬低国人的素质,也不是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中国是一个礼仪之国,几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许多传统美德,这是世所共知的。当今社会,一些人的人生价值发生了改变,“以自我中心,为自己活一把”成为部份人追求的生活时尚。在他们身上,传统美德在弱化,这着实令人担心。
(姚良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