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1-29 19:40:58
|
查看全部
二、高职院校生源危机的成因
1.人口出生率的急剧下降是影响高职院校生源的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的生育意愿下降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推行,新生人口逐年减少已成为我国人口的重要特征。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显示,在1986-1990年是我国人口出生的高峰期,为12539.7万人,自1991年以来,人口出生率快速下降,1996-2000年出生的人口为6897.8万人,仅为1986-1990年出生人口的55%左右。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较发达的省份,普九早已完成,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已接近80%,高考录取率已在70%以上。2004年考生有36万人,招生计划25万人左右,考生人数和招生人数均为近几年来最多的一年。而几年后很多高校的招生规模将为现在的一倍以上,全省年招生能力远超过30万人,如普通高中按近几年的发展速度,到2014年后,预计普通高中年均毕业生人数还不足30万人,到那时,即使初中毕业生升学率100%,高考录取率100%,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高校生源的绝对数也将明显减少,不能满足高校招生能力的需求,高职院校将面临严峻的生源危机[4]。以上海市为例,2006年全市高中毕业生18万多人,2006年后开始呈下滑趋势,2009年将跌至10万人以内,三年之内锐减40%以上,在严峻的招生形势面起,处于高考招生最低批次的高职院校将首当其冲。
2.本科院校连年扩招,新兴的独立学院抢占了大批生源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从办学层次和学校办学规模两方面迅速扩张,各省市都升格了一大批本科院校。全国不论是原有的还是新升格的本科院校,近年都在扩建新校区,许多地方圈地数千亩搞大学城,基建投资均在数亿元,有的甚至在十亿元以上,不少学校目前仍在扩建中,很多高校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在2015年,全日制在校生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一倍左右。在中小学生源连年下降的情况下,本科院校的扩招只会导致生源的竞争更加激烈。
另外,近年来我国的独立学院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教育部2006年教育统计公报显示,去年全国318所独立学院共招生54.3万人,目前全国独立学院在校生规模已达146.7万人。这一数据接近10年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的总人数。独立学院由于依托本科学院办学,学历层次为本科,在办学声誉和学历吸引力方面强于高职学院,随着独立学院的数量增多和规模扩大,对处于高考招生最低端的高职招生进一步挤压。
3.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对生源挤压
成人高等教育主要指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成人教育(函授、夜大、进修班)、远程教育、电大、职高、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等,一般采取先进行成人高考,考试上线后进入固定的大学或学院学习,最后取得该学校文凭的方式。上世纪80年代,成人高考带有很强的文凭补偿性质,成人高考考生最初的年龄一般在28~30岁,成人教育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在岗人员及待业者、已离开正规学校的人员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职成年人占到考生总数的60%或更多。到上世纪90年代,成人高考已基本完成文凭补偿这个历史任务,在职大龄成年人在考生中的比例下降到30%左右。
1998年以后成人高考更呈低龄化趋势。高起本、中专升大专的考生在成人教育生源里的比重越来越大,出现了成人教育中学生年龄结构变轻、脱产学生增多的局面。特别是最近两年来不少地区取消了对应届高中毕业生的限制,成人高考越发呈现出低龄化趋势[5]。2006年,据信息时报从广州几大成考院校统计的数据显示,20岁左右的年轻人现已成为成考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到总人数的40%左右。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不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一边工作一边通过成人教育获得文凭,有的甚至已经被高职院校录取的新生放弃入学资格,就读成人高校,使得高职院校的生源进一步减少。
4.国外教育机构对生源的争夺
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教育全球化成为一种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招生,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已经成为国外高校扩充生源的重要手段。目前,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等国家由于出生意愿下降导致的人口增长率低的原因,国内高校面临普遍性的生源危机,这些国家的高校都把经济上迅速发展的中国视为重要的生源国。国外高校在资源、声誉、办学历史、教学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国外大学,甚至国外名校都将目光盯在了中国学生身上。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不断高攀,留学生年龄则不断降低。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曹国兴介绍说,2005年底我们出国留学人数共93万人。可以预计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富裕家庭将出国上大学甚至读中学作为子女求学的重要选择,国外高校将成为国内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生源的重要竞争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