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2 20:19:33
|
查看全部
人的灵性和天赋决定一个人的后期发展。人的学历、学力、学识、文凭和能力是不成正比的。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才人,实践是学习的真正有用的课堂,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人的个性和人的天赋决定有的人只适合于学校学习,适合于孩子似的靠喂奶般的1+1=2的思维灌输知识过日子,这样的人,只是形式上的"材",而不可能是实践工作中的"才人、能人"。尽管拿到了硕士、博士、博士后,也就是说他很能吃,可满脑子里全是死东西,胃里不舒服,因为他的胃功能有缺陷了,不会消化吸收,也难转化为人体的能量和动力,陈病了,这很难再治愈,也就难以在企业工作中表现出相符的才能。有的人文化不高,水平却超人,在实践中表现出过人的才能,这就是说他具备很好的消化吸收功能,只不过是因各种原因经常没有吃饱,因而显得先天营养不足,不过身体并没有大毛病,很健康!很健康就能做好工作。他的良好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就像一个人的灵气和天赋,有了这最重要的功能就可以边吃边消化吸收,使他后期发展出现过人的才华
我们强调在企业人才培养上“社会学习”和“为用而去自学”为主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实践中去学,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再去自学,提倡平日积累、用时苦自学,边学边用,活学活用、为用而学;反对只学不用,学而无用,或者教条式的学历教育,那样会造成人的时间、生命的浪费。任何人不可能把一生的路利用简单的“a的平方加b的平方等于c的平方”计算好,也不可能把一生的饭菜都准备好。学习也一样,不能等把一切知识都学好了再去用,那样到头来就等于什么都没学到,因为他没有应用、缺少实践,年龄大了也就缺少为社会服务的时间了。
企业家必须清楚,学校里学的是死的,实践中得来的是活的。书本上欠缺的可以后期补上,而实践中欠缺的经验和学识,是很难补上的。实际上人的才能突出就表现在他具备在实践中自己得来的知识、经验。学校里的学习只是一张定型的方位图,而用什么方法、如何最便利、快捷去找到目的地,去看个清清楚楚,那就是后来你的实践问题了。人靠经验可以享用一生,靠书本上只能暂吃一时。
人的生命有限、人的时间有限、人储藏能量的容器更有限。如何合理分配人60岁以内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的时间,值得有关部门进行科学的、可行性的研究。
在企业人才培养上,我主张学习与实践应各占一半,但学习的一半不是自始至终把该学的知识、全部的时间都消耗在校园一股气学完。提倡学习的这一半,应分学校时代学和实践中兼学。假如我们把人的工作年龄规定到60岁退休计算:人的学习积累年限则为30年左右。那么人在20岁以内,必须结束学校正规教育,另外10年的学习是在工作和实践中学习积累成的有效学习时间期。这样,企业员工就可以有效工作时间累计30年。这30年正是企业工作的黄金年龄,可以学有其用。30年可以为企业、为社会、为后人创造巨大的财富。这种分配方法,可以节约企业和个人许多不必要的教育投资,可以节约人的生命,可以让人的知识、天赋和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具有为吃而买、边用边学头脑的人,或许正是当今企业急需的可塑人才。因为只有这种人表现出具有灵活的头脑、进取的精神、遇到问题而能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这也应该是现在企业引用人才和人才培养的衡量标志和原则。什么是人才?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用好人才?值得我们企业家去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