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如果有人告诉你,乐于助人,“个人素质高”就可以被国外大学录取,你信吗?很多人是信的。这就是当下传媒和评论界热炒的“张孟苏现象”。不过喜剧上演不到72小时,就变成了疑剧。经记者的深入追查,该事件有作假嫌疑。但还是有人认为,无论真伪,这终归是一件好事,因为它代表着一种民意、或是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我们不必追究其真假…… [湖北低分女生因乐于助人被国外大学录取
滑稽1:致电“新加坡的理工学院”,发现张并未被录取
正当舆论热议之时,却有“打假”之声传出:有媒体致电新加坡相关院校,发现张并未被录取。到底事实真相如何?即使张真的以“低分高能”留学,她的经历能否称得上“鲤鱼跳龙门”式的传奇?预录张的新加坡学校,其文凭含金量又有多高?
滑稽2 “新加坡的理工学院”在新加坡并不是大学
新加坡的理工学院(Polytechnic)并不是大学,可以算作专科。学生初中四年毕业后可进入理工学院读书,成绩较差者需要在初中待五年后才能进入理工学院。因此理工学院里主要是些16-18岁的孩子。当初把Polytechnic翻译成“理工学院”,可能是为了好听吧
滑稽3:录取通知书上没有校名
张孟苏的母亲韩友菊,其先是改名换姓躲记者,后又支开记者很快“逃走”。不过,据韩友菊透露,张孟苏的新加坡大学录取通知书已寄来,至于是哪所学校,韩友菊称“记不清了”。同时,张孟苏的母校——东湖中学也透露,寄来的是预录通知书,但“上面未提及校名”。
滑稽4:此事在新加坡已成笑谈
王道一博士曾在新加坡生活了10多年,他说,最近此事在新加坡已成笑谈,因为张孟苏考取的这种学校在新加坡是找不到的。 有记者调查证实,新加坡的5所政府理工学院目前尚无一所学校有张孟苏的预录取信息,更谈不上20万奖学金了。
滑稽5:疑为非法中介介绍留学
据华商报报道,目前,去新加坡留学是开放的,只要具备条件,都可以去。每年新加坡一些国立和私立的大学都会前来我国招生。其招生主要参考还是高考的分数。 “他们招生比较重视流程,要报名、参加考试,不可能随机招生。”一位中介机构的负责人称。
事实:张孟苏早就申请自费去新加坡读书了
记者调查:张孟苏6月10日即找到舅舅,告诉其自己要去新加坡留学,并寻找村支书开具证明,而高考结束时间为6月9日。其班主任透露,张孟苏没有填报高考志愿,一心想出国留学。 张孟苏舅舅韩德才的家在红安县二程镇桐柏集街道上
关 于 特 招
张孟苏是“素质教育代言人”吗
其实,对于目前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和学生的评价体系,国人早就诟病已久,但倘若以一个莫须有的张孟苏事件为茅进行攻击,不但不能直击诟病的要害,反而还会有损于自己。拿一个用泥巴做的茅去攻击一个即使不怎么结实的盾,到头来却是茅一碰就破,最后不但不能攻击盾…[详细]
张孟苏“录取门”
王道一博士曾在新加坡生活了10多年,他说,最近此事在新加坡已成笑谈,因为张孟苏考取的这种学校在新加坡是找不到的。 有记者调查证实,新加坡的5所政府理工学院目前尚无一所学校有张孟苏的预录取信息,更谈不上20万奖学金了。最感人短信疑为杜撰
张孟苏的老师:“原想通过这报道,为其他同学树榜样”
“我征求过她的意见,一开始她不太愿意媒体报道她这件事,她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公众人物。我跟她说希望通过这个报道为其他的同学树立一个榜样,能够为以后的同学起到一个示范作用,她想了想也就同意了。” 何卫星回忆说。 “但是报道出来之后的反响跟我们以前的想法有些出入,一些媒体过分关注于张孟苏这个孩子怎么样
时评:代表着民意,不管真假终归是一件好事情
张孟苏让一些评论家有点恼羞成怒了,前几天言之凿凿说被国外名校低分录取。国内时评作者一哄而上大唱赞歌,反思我们教育制度的唯分数观。可是可能涉及的名校却纷纷否认,整个事件越看越象一只新的“周老虎”,对评论家的嘘声也因此在国内此起彼伏,这个专门反思别人的行当,面对的是一次尴尬的反思。
愿望“好”,就可以造假、并且被原谅吗?
陕西的“周老虎”,已经成为忽悠公众的代名词。张孟苏会不会成为“华中虎”,关键看事件最终的结局。如果确实如这则报道所说,“低分女生”事件“纯属虚构”,张孟苏、她的辅导老师何卫星、楚天都市报社记者高家龙等人谁拥有“华中虎”这个称号的版权,有待进一步考证。如果她最终真的被她所说的新加坡那家高校录取。
新闻如果能为“民意”造假,那么也就可能为“别的用途”造假
如果我们一再地去相信加油添醋的甚至是虚假的消息,那么总有一天我们就不得不接受真相被习惯性扭曲的事实,更有可能看到来料加工的消息被派上“别的用场”。真实的新闻不仅是为了客观报道,更是为了对现实和历史负责。真相为何如此重要,意义也在于此。说实话,我也很希望这一切都真实发生过 。媒体的公信力不是孩子的玩具
陕西的“周老虎”,已经成为忽悠公众的代名词。张孟苏会不会成为“华中虎”,关键看事件最终的结局。如果确实如这则报道所说,“低分女生”事件“纯属虚构”,张孟苏、她的辅导老师何卫星、楚天都市报社记者高家龙等人谁拥有“华中虎”这个称号的版权。
不要把梦想强加在“假新闻”身上
我们知道这个故事之所以会被无限放大,是因为它太符合我们的梦想、太符合我们的预期,甚至可以说,我们等了太久就是等这么个典型:低分、有才艺、活跃、乐于助人,这样的学生搁在国内进不了大学,到国外能拿奖学金!
姑息“假新闻”,如同“饮鸠止渴”
那怕“张孟苏现象”有一点教育意义,都可以谅解。比如,有人说“假留学就假批判”。如果仅仅是“假留学真素质”,对当前现存的高考“分数定终身”制度,总还有点批判意义。人家毕竟助人为乐素质好嘛!但助人为乐的事实也是假的。
如果我们一再地去相信加油添醋的甚至是虚假的消息,那么总有一天我们就不得不接受真相被习惯性扭曲的事实,更有可能看到来料加工的消息被派上“别的用场”。真实的新闻不仅是为了客观报道,更是为了对现实和历史负责。真相为何如此重要,意义也在于此。 说实话,那些美好的事情,我门也很希望这一切都真实发生过,这一切的前提应该是——它确实发生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