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派
朦胧诗派: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海子、杨炼等。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以朦胧诗为主的新诗潮诗歌运动在20世纪70年代末“思想解冻”后逐渐进入高潮时期,其标志便是1979年3月号《诗刊》上北岛短诗《回答》的发表,随着《回答》一诗的发表,“朦胧诗”开始由地下状态进入公开状态,新诗潮诗人不仅很快就占领了各种文学报刊的主要版面,他们还创办了自己的民间诗歌刊物《今天》杂志,推出了一批优秀诗人的作品,如北岛、杨炼、顾城、江河、舒婷、芒克、严力等,并且引发了诗歌界乃至整个文学界的一次历时数年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 这类诗歌在创作手法上大量使用象征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得诗歌的文学意义充满多样性和不明确性,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朦胧诗。朦胧诗人们在反思和对自我价值的探寻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的位置,其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就是为后人提供历史的见证,因此,“提供历史的见证”也就成了“朦胧诗”的最终主题。 1985年11月出版的《朦胧诗选》收集了这些诗人的作品,这也是朦胧诗派一词的来源之一,又因为相当一部分朦胧诗人都在《今天》上发表过作品,朦胧派也往往被称为今天派。 20世纪80年代开始,朦胧派被陆续出现的新诗潮流派取代,从1984年开始,中国新诗潮诗歌运动进入“后朦胧派”发展阶段。 到21世纪初10年代,方蕾重拾朦胧诗派,开创现代朦胧诗派,又被称为古典诗派,并在圈内得到认可。方的诗歌空灵静美,古典缱绻,含有丰富的意象,延续了朦胧诗创作手法上大量使用象征的艺术表达方式。情感细腻而浓厚,文风古雅而不华丽,文章中常以一种小女子温婉灵动的情怀来承载对人文的关怀、对人事的悲悯、对美与宁静的追求、对沉静精神世界的向往,同时,一种另辟蹊径的独特思考,立于理性的基础上,也显示出作者本人敏锐的洞悉力。现代朦胧诗派的诗歌读来使人悦耳悦心,尤以方的诗歌为盛,方的诗歌常被人配乐朗诵,听来悠然动人,其中,最为突出的为方于2011年写就的《人间四月天》。 代表诗人:食指、北岛、 杨炼、 多多、 根子、 舒婷、 芒克、 顾城、 黄翔、 江河 、梁小斌、 严力 、王小妮 、林莽 、方含、 田晓青、 哑默、傅天琳 、海子、方蕾。 现代朦胧诗派(又称古典派)代表诗人:方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