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25|回复: 2

珍贵古唐琴世上仅存20张

发表于 2012-12-6 18:16:5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jpg

新石器时代的贾湖骨笛

2.jpg

西晋时期的青瓷人物堆塑罐

3.jpg

青铜神兽——凤舞龙翔骋乐思
  昨晚,“和韵天下”中国古代音乐文物展在宁波博物馆[微博]开展,同时,第十二届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也正式拉开帷幕。

  据了解,参加此次展览的展品均为中原地区出土的精品音乐文物,时间跨度涵盖了原始社会时期、夏商周三代、两汉魏晋、隋唐和宋元明清五个历史时期,参加展览的有各类钟鼓磬瑟等古乐器、各时期的乐舞图像等约60组196件文物,其中不乏极为珍贵的古代乐器。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明年3月4日。

  □记者 耿晶

  摄影记者 贾东流

  8700年前的贾湖骨笛

  至今仍能吹奏简单音乐

  原始社会时期,古乐常常代表着某氏族、部落的音乐。距今8700年的贾湖骨笛、约7000年前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埙……这些珍贵古乐器昨天一经亮相就引起了参观者的注意。先人们用着这些看似简陋的乐器,吹奏出了最原始的音乐……

  在本次展览中,被称为“中华音乐文明之源”的新石器时代的贾湖骨笛,是宁波博物馆工作人员首先推荐的宝贝。记者看到,贾湖骨笛是一件用鹤类动物的尺骨所制的七孔乐器,长为22.2厘米,“神奇的是,虽然年代久远,但是它的音准基本无误,至今仍能吹奏出简单的音乐。”工作人员介绍说,贾湖骨笛的存在也证明了中国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

  在本次展览中,红陶亚腰鼓也显得很特别,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其用途有着不同的解释,“有专家说这是陶鼓,也有专家认为这是瓮棺。”博物馆工作人员说。据悉,红陶亚腰鼓距今6800年到4800年之间,通高64厘米, 1960年在河南临汝县大张遗址出土。据悉,古代的陶鼓是以陶土烧制鼓框,再蒙以动物的皮膜做成,口沿处一周牙状倒钩用于固定和撑开皮革,而下腹部的圆孔用于声音的流动,“有考古学家认为这种器物是瓮棺,多用于盛殓夭折的婴儿尸体,腹部留小孔以供其灵魂出入。这类瓮棺多埋在住房附近,而不是埋入氏族公共墓地,也说明当时儿童受到了特别的照顾。”

  珍贵古唐琴与你“面对面”

  世上仅存20张左右

  除了上述这些经典古乐器之外,富有情趣的古人还化声为形,将音乐凝固在了各式各样的器物上。宁波博物馆藏品“青瓷人物堆塑罐”就是其中之一,它“出生”于西晋(公元265年到316年),就出土于宁波。记者看到,此罐制作精致,全体施青黄釉,分为上下二大部分。上部堆塑宏伟壮观的建筑群,以及生气勃勃的弹奏歌舞场面;下部为鼓腹罐。

  据了解,三国西晋时期的青瓷堆塑罐又名魂瓶,是冥器的一种,多出于江南地区,“因为西晋时期的社会经济形态是以大地主庄园经济为主,加上佛教文化、西域文化对吴越之地的渗透,因此此时的堆塑罐上多出现楼阁建筑、仙人佛像及杂耍奏乐胡人俑。”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

  在众多展品中,仲尼式“石上枯”琴是宁波博物馆重点推荐的一件展品,这件乐器出自唐代,通长122厘米,厚4厘米。已故的老琴家王华德先生生前说,世上仅存的唐琴在20张左右。其中最著名的斫琴出自四川雷氏家族,这把“石上枯”唐琴正是雷霄之作。记者看到,该琴琴身光泽柔和,皮壳熟美,龙池上方刻“石上枯”三字。据悉,记录“石上枯”的文献有元代《西湖志》,清末民初杨时百的《琴学随笔》。

来源:现代金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6:53:09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7 15:42:41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