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40|回复: 0

谁在把出租车问题复杂化

发表于 2012-12-6 19:27:2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新华网北京12月6日电(记者张建)一些城市对出租汽车的管理长期以来广为舆论质疑,每逢出租车调价、换车型等当口,便会成为媒体议论热点。近日曝出的武汉市万余辆新爱丽舍出租车制动系统“安全隐患”新闻,使出租车管理问题再次浮出水面。

    武汉的万余辆新爱丽舍出租车尽管没有ABS制动系统和EBD系统等配置,刹车鼓小于正常尺寸,卖给出租车司机的价格却比配置齐全的同品牌汽车高出近一倍。出租车司机们当然不会自愿当“冤大头”,管理部门是否存在滥用公权的问题由此被带了出来。

    在新闻发布会上,对于媒体记者提出的选择出租车类型是否经过公开招投标、花高价买低配车是否有猫腻等问题,武汉市交委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坚称车辆配置符合规定标准,出租车司机交的钱包括了获取出租车运营权的所有费用。这又使人们陷入了困惑:落后的标准怎么总是成为一些部门和企业的“遮羞布”?明明是买车的一次性费用,怎么可能包括按年或按月缴纳的承包费?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道路交通、汽车业快速发展,出租车已成为各地城乡的一个基础服务行业,管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而管理好的基本标准应当是群众能够安全、便捷、相对低成本地使用出租车。以此而言,当前一些地方的出租车管理显然算不上让群众满意,甚至可以说问题很多。深究之下不难发现,公权过多、过深地介入微观经济活动甚至与民争利是重要原因。有利可图的事争着管,无利可图的事没人管,造成“越位”“缺位”现象并存。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具体而微,能不能管好出租车,从某种程度上也在考验政府处理自身与市场关系的主动性,考验政府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与智慧。武汉市出租车暴露的问题在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存在。媒体对这一问题“穷追猛打”,并非因为发生在武汉的问题多么突出,而是希望借此弄清城市出租车管理问题所在,进而推动从体制机制上彻底解决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