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女士
职业:公务员
儿子今年四岁半,读幼儿园中班
对儿子的期许:长大了能够自食其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语录
我觉得妈妈太专制了,这不准那不准的,搞得我现在一直很胆小、不自信,自我否定比自我肯定更多。那时的父母就把孩子当作一张白纸,任意图画。
顺着孩子的天性去发展
胡女士是一位典型的“学习型家长”,她推崇小巫的书,因为她的书不是“育儿”书,而是“育父母”的书,比如《让孩子做主》、《接纳孩子》等。“看这些书让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够从儿童自身的心理、行为规律出发,更多地去聆听孩子,了解孩子,接纳孩子。”
除了小巫的书以外,胡女士也涉猎了其他家庭教育类书籍,她认为好的家庭教育的理念都差不多,最关键的一点是一定要尊崇孩子自己的特点来因材施教。所以,对于儿子,她总是那句话:“顺其自然,顺着孩子的天性去发展。”
感动
一刻
那朵被儿子捂蔫的花
“儿子快两岁的时候,有一次看到路边有非常漂亮的花,他摘了一朵,一直捂在手里,要带回来给我看。儿子回来时,花都被他捂蔫了。尽管儿子摘花是不好的行为,但我心里还是别提有多开心。”回忆起儿子让她感动的那一瞬间,胡女士说,从那件事得知儿子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且会与自己最爱的人分享美。
前车
之鉴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胡女士认为两代人的教育方法有很大的差异。“我们那一辈很多父母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家长很专制,总是强调家长的权利和权威。在我看来,我为人父母,是上帝赋予我的权利,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并不是家长的附属品,我们应该尊重孩子,顺应他的天性。”
好动、爱冒险是孩子的天性,但小时候胡女士的这些天性就被父母给压抑住了,“我觉得妈妈太专制了,我小时候一吵闹,妈妈就叫我不要吵,还要求我 不准吃别 人给的东西,不准去冒险等。这不准那不准的,搞得我现在一直很胆小、不自信,自我否定比自我肯定更多,这些都是小时候留下的阴影。那时的父母就把孩子当作 一张白纸,任意图画。”
胡女士吸取了父辈教育孩子的教训,她现在会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很少限制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情。“其实限制得越多,孩子会更叛逆。儿子比一般的孩子更少吵闹,就是因为他吵的时候我们没有限制,他的正常需求满足了,整个人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