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311|回复: 0

[原创摄影] 《直击汶川记者手记(之五)》

发表于 2008-7-23 17:10:0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汶川•心灵重创中的影像记录

河南日报  陈更生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上海市委党校“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新闻业务高级研修班”教室微微颤动了几下。半个小时下课后,在上海学习的我们获悉了汶川发生7.8级地震(后确定为8.0级地震)的消息。当时我立即开始给家里、办公室及郑州的同事、朋友打电话,但所有的电话都无法拨通,虽然没有其他具体的消息,但我却预感到此次灾难的严重性。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要尽快赶赴受灾现场,但我的想法却被现实否决了。

14日凌晨回到报社,我在办公室坐了两个多小时,等待上班时间的到来,等待决定我能否赴灾区采访的命运的领导的到来。上班时间一到,我斗胆跑到总编办公室请示总编辑,在得到的均是遵守新闻纪律等待命令的忠告后,我心急火燎,如坐针毡,我拒绝了其他的一切采访工作,什么活都不想干。电视中一个个救人的现场画面,一次次在刺激我的心,虽然人在办公室,可我的心已经飞到了四川灾区,飞到了那惊心动魄的灾难现场。在度日如年的等待中,15日上午,我终于获得了奔赴灾区的命令。那一刻,我兴奋不已,对我这个擅长把握突发新闻的摄影记者来说,我没有理由放弃这次重大突发事件。

当天,我带足了摄影设备,仅穿了一身衣服就奔向机场,我做好了心理准备:不打算全身而退。灾区数万人的生命都没有了,作为记者的我把自己当成了战场救援的战士,是战士就会有牺牲。走出成都机场,已经是夜里11点多钟,接我们的济南军区宣传部的张干事问我们:是在成都住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到前指(前沿指挥部)还是现在即刻就去。我们根本就没有犹豫:即刻开赴灾区。中国“悍马”勇士吉普车穿过一道道隔离线,开进都江堰市。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搭在路边的帐篷和一队队匆匆行动的军人。借着汽车的灯光(当时都江堰市已停水停电断了通讯),我们看到的是在帐篷边静坐的市民和军人脸上和迷彩服上的汗痕,一个个表情凝重,整座城市失去了光明和欢笑,我的心一下子紧缩起来。当我看到灯光中一条打着“铁军来了”的红色横幅时,我的心又得到了莫大的安慰,这里的人民有救了。到了部队的指挥部的帐篷,我们想连夜到坍塌救人现场采访,但被告知夜晚缺少照明,现场很危险,只能等到第二天天亮。我们在大街上拍了一些断瓦残垣就和衣挤在了帐篷里休息。那一夜,我几乎一夜未眠,一是余震不断,我们的帐篷总在不停的摇晃着,二是我还没有看到救人的现场,这里遇难的人民生命如何,他们还能生还吗?我脑子里一遍遍地探究着这个问题,手中握着相机,一整夜都没有松手,我就这样靠着摄影包熬到了天亮。

早晨,我们随驻豫“铁军”到了都江堰坍塌最严重的几个小区和学校。

在都江堰聚源中学,教室彻底塌了,散落在废墟上的课本和作业本似乎还透着孩子们手的余温和未干的墨汁,可几百个幼小的生命顷刻间不见了,我手中的相机抖动着在搜寻生命迹象;在都江堰疾控中心小区的废墟上,胡九林焦急地等待救援人员救出自己的母亲,他说,100个小时了,废墟下的母亲还有声音。我放下相机和战士们与胡九林一起搬动水泥板,此刻我想起了我的老母,她总把亲人的团聚看做最幸福的事情,可胡九林最终没有争取到这次母子团聚。因为新的余震造成的坍塌,又让已经快倒的楼房倒下后压在了老人的身上。

灾难夺走了同胞的生命,可灾难也凝聚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在都江堰大街的临时帐篷,素昧平生的人相互关照着一起抗击灾难,大家有难同担。8岁的高成月在帐篷里一边喝着救援人员送来的酸奶,一边告诉我:“叔叔,好想读书,当时跑出来时连本书也没来得及拿。”我擒着泪水告诉小成月:你一定会有书读的。6岁半的徐琴在帐篷前教4岁的妹妹徐欣悦读识字卡片,她说当时从家里跑出来时,她只拿到了这盒卡片。

看到这些,我们再没时间去打理自己,灾区的前几天,我们没顾上洗脸刷牙,一天吃一顿饭也不觉得饿,天天啃方便面、饼干也没觉得苦。因为再苦,也没有灾区人民苦。因为缺电没有网络没有信号,发稿极度困难,为了及时传回图片,我想尽了一切办法,驱车上百公里到成都市区发稿,用手机发到儿子的手机上,再让儿子跑到报社转给报社编辑。这样做的目的,都是想让读者了解灾区的灾情和灾区抗灾部队官兵的奉献精神以及灾区人民的健康心态。我只想通过新闻手段为灾区人民做点事,只有这样,才不失新闻传播的真正意义。

在彭州小鱼洞镇、龙门山镇、白水河镇等深山灾区,灾情相当严重。我们随驻豫某机步旅进龙门山深山救援途中,是踏着震后的乱石沿峡谷向纵深进发,途经陡壁,我们手扣着石缝,穿过险段,脚下就是万丈深渊和滔滔江水,我们躲避着余震造成的山体滑坡和石块前进着。当我们经过8个多小时的跋涉救出被困人员时,一切的危险都觉得微不足道。那天与我们同行的一位年轻姑娘,就是踏着如此艰险的路程去牛圈沟三岔河电站救她的父亲,她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也要去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她是彭州市的毛燕苹。后来,我打电话问燕萍父亲的情况,可得到的回答却是:“父亲没有回来,永远留在了电站的工作岗位。”

汶川映秀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5月20日凌晨4点,我们随部队向映秀进发,险峻的山路边随处可见的是被石块砸扁的汽车和被震断的路桥。途中,因为余震造成的塌方使隧道中断,我们在隧道口等了几个小时,等隧道抢通后迅速穿了过去。到达映秀,那里的一切让人窒息,几乎所有的一切都被移为平地。到处是穿着防化服的抢险人员,随时可见被部队官兵背下山的伤员。映秀漩口中学的教学楼已经倒塌,孩子们的书本和书包散落在地上,这里经历了一场生死大营救。在映秀镇岷江的铁索桥头,一位从废墟中爬出的年轻母亲脸上还带着伤痕在等待19岁的儿子获救的消息。她在那里已经等待8天了,她说只想看儿子最后一眼,她眼中的盼望和忧虑是那样的让人心碎。

在四川灾区的采访只有短短的十天,可我却经历了人生最震撼心灵的影像记录,记录下了历史在这一刻留给人类的沉痛记忆。这次灾难夺去十万同胞的生命,这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的沉重创伤。但是,透过灾难,我们看到的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是祖国的强大和人民的伟大。13亿人民爱的力量汇聚在这里,全新的四川会展现给世界一个属于中国人民的更美好的家园。在四川彭州龙门山镇的一个临时帐篷里,我把一个4岁的小朋友廖昭茜的健康元素记录下来并传播了出去,站在简陋的帐篷中央,小昭茜一边跳着舞一边告诉我:“叔叔,我有新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