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301|回复: 1

[原创摄影] 《直击汶川记者手记(之六)》

发表于 2008-7-23 17:51:2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align=center]                每天,心灵都在震撼…… [/b]

                                              钱江晚报摄影部  裘志伟


5月30日,从四川地震灾区回来,我的心依然是那么沉重。脑子里全是地震,除了地震还是地震。一幕幕惨景,一件件让人泪如泉涌的故事,一个个努力在废墟中寻找自己亲人的身影,充满了我的记忆,撞击着我的心灵。

经历余震


  余震一次次袭击脆弱的四川。5月22日凌晨,帐篷中席地而卧的我迷糊中只感觉到后背一阵翻滚,大地剧烈地晃动,帐篷里有人吼了一声:地震,快到外面去!我们一骨碌爬起来,一边穿鞋一边摸到电脑包和相机包,跌跌撞撞跑到帐篷外,我们的动作显然很慢,跑到帐篷外时,巡逻的医疗队队员指着我们喊:“应该过去了,回去吧,你们几个记者,不要命啦?!怎么还顾着拿包?”我们吓得够呛,相互对望了一眼,我和我的同事抱着的是采访用的相机和电脑,这是记者得以把灾区情况发到后方的关键武器,如果没有这些东西,我们就失去了在这里的价值!保护生命和保护器材一样重要啊!

我深刻地体会到与大自然搏斗的艰难


  几天的采访疲惫至极,每天遭遇无数次防不胜防的大小余震,我们已渐渐习惯了这样的猝不及防,也在余震中越来越坚强。几天以后,本以为大地的怒吼正在慢慢退却,没想到,潜伏在地下的魔兽5月25日下午16:21又一次发威。当日下午,采访回来的我和杨晓轩搭上村民的一辆三轮车回到县委,顾不上休息,马上与青川县委副书记李中书沟通联系浙江援建活动板房事宜。我们正要从一处帐篷走到旁边的帐篷时,毫无征兆地,大地又一次发生震颤,从轻微到剧烈,脚下坚实的大地来回晃动,发出沉闷的怒吼。帐篷里的工作人员很快都跑到马路上。紧接着,我被一声巨响惊呆:六七米外五层楼高的危楼哗啦啦垮塌下来。持续了六七秒钟后,地面渐渐平静下来,但楼上还有砖块不断掉下来。大家站在马路上,定定地望着那所办公楼房。
  惊魂一刻过去后,所有人的手机都没了信号。“肯定是基站被震坏了,等一会再打!”当地人显然很有经验。身边的小伙子告诉我,这场景和5·12地震发生时一模一样,只是那天持续的时间更长,他当时站在空地上,目睹办公大楼发生急剧的颤抖,玻璃窗尖利地崩裂,大楼轰然倒塌。幸好那时他们还处在午休时间,楼里的几个人都逃了出来。
  惊魂未定,我们还是打开了电脑开始发稿,网上很快出了消息:青川发生6.4级余震。不一会,一位子弟兵战士跑进我们的帐篷,“我们一位战士在余震中受伤了!”原来,他们的部队当时正在卸救灾物资,那位战士当时正把钢架抬下车,就发生了地震。“他还算敏捷的,往后跳了一下,只是腿砸伤了!现在已经送到广元救治!”我们为战士的不幸唏嘘,也庆幸我们还活着,给几位牵挂的朋友回了平安短信,我继续发稿。
  很快,我们得到消息,此次余震是5·12以来最重的一次余震,除造成少数人员伤亡外,同时还造成了一些公路再次断道,不少房屋倒塌。发稿时,有位志愿者塞给我首诗,标题是“青川,请别为我哭泣”。

我的眼泪为你流


  有时候,生与死只有一步之遥,而家虽在咫尺,却远隔天涯——   
  5月21日,当我进入平武县南坝镇时,即感受到了死般的寂静,一种透不过气的沉寂,笼罩在这片曾经生机勃勃的土地,而今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
  千疮百孔的废墟,无家可归的灾民,在脑海中交织成一幅幅令人揪心的画面,特别是邂逅一位痛失爱女的医生的一幕,令人扼腕痛惜。这位父亲流着泪告诉我:“地震发生后,我赶紧跑到这里喊娃娃,女儿听到我的喊声,回答说‘爸爸,我没事,你放心’,当我第三次喊她的时候,她已没声音了。”这位父亲在女儿被埋的期间,还在帮着照看其他受伤的孩子。他说自己是医生,面对那么多需要救治的孩子,自己没有推辞的理由。那天下午女儿挖出来了,但她却永远不会喊爸爸了。
  在南坝镇中心小学的土坡上,50多岁的浦茂秀自“5·12”地震后,每天就呆呆地望着已成为废墟的学校。她指着10米外那个曾经幸福的家,泪水直流:“我想来看看我的娃啊,我7岁的外孙女就压在了这里面,是我天天接送她上下学的,那天就再没见着她了,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当低声的抽泣渐渐转为悲痛呼号时,在场所有的人都任由眼泪尽情地流。
  当我们冒着余震和泥石流的危险终于进入了已被夷为平地的平武县平通镇时,一位大伯正在废墟中翻寻着自己的生活用品。他悲怆地告诉我,这脚下就是他的家,他的娃没了,家也没了。他是对面平通中学的门卫,离家仅一街之隔。地震发生后,他与其他幸存的老师一直在废墟中日夜忙着营救被埋的学生,顾不了自己的家。当我把口袋里的200元钱塞给他时,这位坚强的汉子伤心地哭了。
  在木鱼镇安置点,我碰到这样一户人家。45岁的刘国平和妻子李芳,上有80多岁的二老,下有20岁的孩子,全家靠刘国平的一辆农用拖拉机跑运输维持生计。生活拮据的日子,李芳就出去打工,每月除去开支,挣四五百元钱补贴家用。地震前,刘国平的胃病犯了,身上出现莫名的斑点,左耳也莫名其妙地听不到声音了。去青川县城花了二千多元治疗费,丝毫没有好转。那几天,刘国平将破旧的拖拉机卖了,准备买辆新的,好好地挣点钱养家。谁知地震来了,万幸家中无人伤亡。可是人到中年,辛苦搭建的家彻底毁了。一家人没有等着政府发帐篷,而是从废墟中挖出几根木料,几片竹席、塑料,搭起了一个简易的棚子。等到帐篷发下来,刘国平不肯要。“不就是遮个风挡个雨么?那么多人家没个落脚的地方,给他们吧!”刘国平对社区党支部副书记苟文泰这么说。地震让四川大地满目疮痍,也让人们重新审视了自己。大家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对感情如此珍惜。
  ······
  在一个个受灾现场,我目睹了一个个这样的家。这一个个曾经承载着欢笑、温情和幸福的港湾,刹那间就消逝了。亲人们的眼泪流干了,但他们却没有倒下。在他们的哀悼里,我看到更多的是不屈和坚强。
  在灾区采访的10个日日夜夜里,虽然,我们经历了露宿帐篷和一次次余震带来的恐惧;虽然,我们经历了缺水断粮的困难;虽然,我们经历了跟随医疗救援队翻越两座大山去营救一位受伤的老人;虽然,我们经历了自“5·12”大地震以来最大一场暴雨的侵袭和泥石流山体垮塌的危险;虽然,我们经历了在地震帐篷中借着烛光赶稿,捧着笔记本电脑在大街上奔跑着寻找电源……
  但是,当我们面对这些失去家园和亲人的幸存者时,当我们面对日夜奋战在灾区废墟上的救援队员时,我们所经历的,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我们所付出的是那么渺小;我们的表达是那么苍白无力······
  我一次次地被震撼着,一次次地被感动着。我唯有用镜头去记录,去记录在废墟中坚强而又英勇的人们。
  逝者离我们远去,或许还未走远;天堂并不遥远,或许亲人正在回眸。我衷心地为他们祈祷:愿生者坚强,愿逝者安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3 22:12:09 | 查看全部
向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致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