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44|回复: 0

捐款造林惹民怨,民生工程也要量力而行

发表于 2012-12-12 11:37:3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为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安徽省淮北市正上演一场强制性捐款——据《中国青年报》12月10日报道,该市部分机关事业单位以植树造林、造福民生的名义,发出资金募集令,变相搞强制捐款:机关事业单位正县级500元、副县级400元,科级及以下200元,企业单位参照以上标准执行。在这座月平均工资约为2000元的城市,最低200元的捐款额度引来不少埋怨声。据悉,淮北市委、市政府要求将森林增长工程视为民生工程,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结合起来,强力推进工程进展。

  虽然该市《关于筹集造林绿化专项资金的通知》中强调“募集资金采取自愿原则”,但最低200元的捐款要求让“自愿原则”走了样,“被捐款”受到广泛质疑。有网友吐槽,民生工程变成民怨工程,靠变相强制捐款建设的城市能有多少文明可言?强力推进变强制推进,民生的含金量还有多少?

  应该说,当地政府建设森林城市,提升地方的森林覆盖率,出发点是好的。如能按期实现,当地环境改善也是可以期待的。再往远一点说,环境改善了也能吸引更多投资,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些想必当地百姓也是理解的。但是,再好的愿景也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以及恰当的方法上。不能因为出发点好就可以不计方法、不计后果。方法不对,效果不彰,甚至事与愿违,这样的实例并不少见。

  也许,当地相关部门认为类似的做法并非自己独创,即使当地百姓有些抵触,做做工作,也是可以平息的,因此并没有将百姓的情绪当回事。但是有一点值得考量,既然是民生工程,就应该将民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就不能不考虑民众的感受和承受力。失去了民众的支持,这样的民生工程有意义吗?以前,有些地方发生过因为没有考虑地方财力和民众感受,强行实施的“宏大工程”最后沦为半拉子工程、既伤财又伤民的事情,更不要说有些地方时有发生的假借民生工程名义实施“政绩工程”之事了。

  民生工程也要量力而行,这是一个基本原则。一些地方为了将发展速度提高一点,将市政建设搞得好一点,不惜举债搞建设,不惜强拆,不惜搞重复建设,造成巨大浪费,也给以后的发展埋下风险。有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不少城市的地方融资平台动辄有几亿元、十几亿元甚至更多的贷款,这些贷款主要靠“土地财政”来偿还。如果“土地财政”跟不上,一旦出现金融风险,其后果会很严重。一些县市也想方设法融资上项目,甚至将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三高”项目捧为“座上宾”,给予土地、税收等优惠,以期带动地方“发展”。而在另一些地方,选择集资搞建设、强制认捐上项目的方式,也并不奇怪。

  民生工程要量力而行,说起来容易,落实起来难。一个原因是有些地方发展观没有转变,总以为强调量力而行会影响地方发展速度,没有了发展速度,政绩也就不明显。如果等地方的财力具备了、公众的认识程度提高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也失去了。

  但这些地方往往没有综合考虑,如果超越地方财力的支撑,没有得到公众的支持和认可,就难以实现良性发展。脱离民众的承受力,不考虑民众的接受程度以及民众的感受,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从何谈起?民生工程变民怨工程就是上述现象的一个写照。

  据《中国青年报》最新报道,针对媒体报道之事,淮北市专门召开会议,责成相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处理。但愿媒体的监督能让更多的地方记住一点:民生工程当量力而行。
来源:新华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