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妈妈买了一袋苹果,有些苹果有点坏了,妈妈说,先吃坏的,把坏的吃完了再吃好的。每当我吃掉坏的第二天总有新的坏苹果出现,结果我吃了一袋的坏苹果。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从这个故事可以引申出一个关于企业工作的大致结构。这里有两个人,一个人是老板(妈妈)一个人是执行者(我),老板只在乎目的("吃完苹果")执行者只有一条路可以走(执行),但是注意了,老板是在要求目的的同时指导了执行者吃苹果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与不对很难说,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比如,如果只有一个坏苹果,这个指令是正确的;如果执行者肚子小,这个指令是不合理的;如果好苹果与坏苹果分开放置,或放在保鲜冰箱里,这个指令又是正确的了。
其实在这个故事里,妈妈如果想引导一个完美的结局,她需要做几件事:一、了解自己的儿子的肚量(员工能力);二、了解苹果的好坏、多少(项目的分析);三、知道家里有没有冰箱(辅助力量)。似乎妈妈这样做就正确了,事实上这还是不妥的。因为妈妈还有很多事要做,不可能把精力分散在这些地方。正解的做法是:把目的告诉儿子,让儿子自己去处理。( 还没有完,如果儿子不上进,只捡好的吃,加上肚量不大,结果会烂上一半甚至是一大半。所以说需要完美执行完这件事的前提是:妈妈必需教导出一个能独力思考的、具有宏观管理能力的、肚量大的首席执行官 )
下面我们来看看《韩非》的原文,来了看看韩非是怎么说的 《主道》 第一节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故曰: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故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处;有贤而不以行,观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君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故曰:寂乎其无位而处,漻乎莫得其所。明君无为于上,君臣竦惧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躬于智;贤者勑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躬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躬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
我个人认为这一节的文章最为精彩,他把君主特性表述无比彻底。(这里的君主,用到现代商业来讲也可以说是一个企业的老板,老总、CEO)
这一节在于表述一个道理:"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老板你把握了管理公司的最根本的知识你就可以知道公司是怎么发展的,把握了公司运行的规律你就可以知道公司怎么发展是正确的,怎么发展是错误的。这一节是以"用人"来论证主道这一章节的主要思想。
管理者不可以表示出自己的意图,喜好,否则员式工会针对管理者的意图进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动。管理者就会被员工设计在一个假象之中,失去全局的控制力。管理者不可以表示出自己的专业能力,自己很聪明也不能表现出自己很聪明,自己的技术很强也不能表现出很强。否则员工会认为有一个比自己好的自己也就没有必要花时间去超越你,因为员工认为你是一个很自我的人,比你强你一定会心里不爽,所以说所有员工都会表现出比你差一点点的态度。这又何苦呢?不站在为公司考虑的角度双方都是失败者。其实管理者失去的会多一点!管理者需要让有智慧的人最大限度发挥智慧,让有能力的人最大限度发挥能力,让有力量的人最大限度使出力气。这才是真正的君主之道,老板之道,用人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