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72|回复: 0

(交警)中国交警生存实录

发表于 2012-12-29 10:08:2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个女孩子在某警察论坛上发了一个帖子,说:“我很想知道,如果嫁给警察会怎么样?我一直觉得警察是个神圣的职业,而且当警察的人大多有颗正直的心。如果真的想嫁给警察,那么警察老公又希望老婆能做些什么呢?”回复的帖子有20多条,除去一些调倪的,大都提醒她做好吃苦受累的准备。


一网友说:“我感觉嫁给警察对于她来说真的是牺牲太大了。不过我要提醒想嫁给警察的朋友们,做好心理准备,因为以后的日子很艰难!祝好运!另一网友说:”如果你要嫁给警察,你可要做好心理准备:一是警察没日没夜的,要有独守空房的准备!二是警察因为职业的原因,有些人脾气不好,要有忍气吞声的准备!三是警察待遇低,不能给你带来高级享受,要有做平民的准备!”

我把这个问题提给一位年轻的北京交警,问他,嫁给交警会怎样?他说,警察都差不多吧。一线交警的工作可能没有刑警或缉毒警危险,但工作时问可能更长一些,日常的工作也更辛苦。以他来说,好不容易有点儿时间,赶去与女友约会,见面说不了几句话,就困得睁不开眼睛了。他说他很少陪女朋友逛商店逛公园,女朋友虽然也为此抱怨过,但因为她也是警察,比较了解他的工作,所以还不至于为此产生太大的矛盾。



我在网上还读到另一个女孩子的帖子,她说:“我的男友是名交警,虽然我们已经交往两年了,可是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却好像连两个月都没有。他的工作挺忙的,有时候一两个月见不了一次面。看看身边的朋友都有男朋友陪着,真是很幸福。可看看自己,男朋友一天只忙着工作,却无心关我这个女朋友。有时候想分手算了,这样对谁可能都好吧。可是心里总是舍不得放下他,心里老惦着他。不管心里有多苦,有多少的委屈,我都认了。什么办法呢!谁叫我爱上的人是个交警呢!


工作超载:
有人开玩笑说,现在的交通问题可以用3个“超载”来概括:道路超载(路少车多),车辆超载,交警超载(超负荷工作)。不论这样的概括是否准确,交警们普遍地超长时间、超大负荷的工作却是个不争的事实。


2002年岁末,北京交警、36岁的蒋革清在一次夜间勘查事故现场时被一辆出租车撞倒,因公殉职。据同事说,牺牲前的这一年中,蒋革清已经1258小时,贡献公休日69天,相当于一年工作了15个月。


2003年11月3日,原江苏省邵州市公安局交巡警大队五中队副指导员杨松林在追捕歹徒时牺牲(见现代世界警察书刊2004年第3期)。牺牲后,他上高中的女儿给爸爸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当了警察就很少回家,有时儿个月都不进家门。‘爸爸,为什么还不回家?’从小到大,我不知道问过你、问过妈妈多少次。我记不得这些年全家人在一起过节有儿次?记忆中惟一的一次团圆年夜饭,是去年我和妈妈带着饺子到你的单位吃的。你说在外当兵两年的哥哥今年探亲,春节一定回家,你说就想看看儿子穿军装的神气劲儿,找回年轻时当兵的感觉。今年春节,妈妈烧了你最喜欢吃的红烧肉,女儿为你温好了一壶酒,哥哥特别想向你诉说军营趣事,可是,你为什么不回家?!”杨松林已无法回答女儿的问题,也再没法儿回家了。


而对还能够回家的交警来说“常回家看看”也常常是一个奢侈的愿望。
以北京为例,除去正常工作时问,交通民警经常因为“五·一”、“十·一春节”等节假日和重大活动的交通保卫工作放弃休息,加上夜查整顿等日常加班、值班,每个工作日平均工作12.7个小时。


北京交警小赵所属的交警中队负责天安门前的路段,除了日常的交通,还担负着各种重大活动的交通保卫工作。由于值勤的位置特殊,回家的机会少捎带着上镜头的机会却比别人多。所以小赵的奶奶看电视时就变得格外认真,孙子工作忙,难得见上一面,在电视里看上一眼也是个安慰。看到孙子之后,奶奶会打个电话,兴奋地说:“我又在电视上看到你了。”奶奶想孙子而在电视上又很长时间没见着的时候,老人家就在孙子值勤的时段,乘上一趟跑长安街的公共汽车,一圈转下来,给孙子打个电话,说:“我看到你两次”。


在与交警的接触中我听到最多的一个宇就是“累”。常年累月的超负荷工作,让他们对下面这个问题给出了差不多相同的回答:“如果从现在起给你一天的时间,你会于什么?”“睡觉。”而交警们的超负荷工作,并不仅仅表现在超时工作上。


北京交警任素永,有9年的警龄。有人为他做了个统计:一班岗打了6000多次手势、喊了3000多句话、来回走动了近10公里。
北京的另一位交警,50多岁的苏俊栓,己经在一线工作了30多年。一位记者曾在远处透过镜头观察老苏的工作情况,记者发现站在路口的老苏一双手指挥东西向车流,一双眼己经在扫视南北方向的车;信号灯一变,老苏的位置就变,记者手中的镜头根本没法跟定他。据说老苏每天在岗位上执勤6小时,要作4600多个指挥动作、转体2700多次。下岗后,跟着老苏回到宿舍的记者发现,老苏的衣服全湿透了,刚才还精神抖擞的他,这时是满脸的疲惫,身子瘫软在床上。


其实这样的工作量即使对一个年轻人来说,也并不轻松。
20出头的小赵说,一天值勤下来,他会觉得身上的那件棉衣压得肩膀疼,已经比以前的轻多了。


一位警校学生,在上海的大马路上实习了半个月之后,深有感触地说,有人戏言交警是马路上的吸尘器,这话并不夸张。且不说来来往往的车辆扬起的尘土,就单是每天都站在尾气里也会让人感到难受。刚开始几天我就特别不适应,时不时地会咳嗽,到吃饭时一点食欲也没有,甚至还有点恶心,过了一个多星期身体才慢慢地适应。(当交警)除了脏还有累,因为路口位置的特殊,每天除去休息时间都要站7个多小时,一天下来就想倒在床上睡过去。以前只是听说做交警很累,但只有做了交警以后才能真真正正体会到交警的辛苦!


身体堪忧:
1999年,中国前卫体协对公安民警进行了一次体检调研。接受调查者为北京、辽宁两地公安民警共15887人。调查结果显示:民警患病率高达86%,其中45岁以下年龄段的民警群体身体健康状况差且呈逐年大幅下降趋势。造成此状况的原因包括:大多数公安民警在工作上压力大,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导致机体功能紊乱、营养结构失衡等。


而北京交警去年的体检结果显示,健康状况良好的交警不足10%。


2003的体检中,北京一交通支队的225名交警中,124人B超发现脂肪肝,占体检总人数的55%,比例大大高于北京市平均值 (脂肪肝在城市的平均发生率为10%一20%);71人有高血压症状,占体检总人数的32%,此北京市13%的高血压发生率高出近2倍;l01人心电图不正常,占体检总人数的45%。此外·参加体检的交警中有相当一部分体重超标。主持这次体检的曹福男大夫和刘平大夫说:交警工作负荷过重、压力大和饮食习惯不科学、严重缺乏体育锻炼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采访中,一位交警告诉我,他所在的中队,身体上一点毛病没有的人几乎找不到,他己经算身体相当好的,“可是你听听我说话的声音,鼻炎挺厉害的吧?我的前列腺也有问题,每天一下岗,第一件事就是跑厕所,其实我值勤时不敢多喝水,到了厕所也尿不出多少。可就是不去不行。”而这两样毛病都是他当了交警之后才出现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交管局工作人员告诉我,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腰椎尖盘突出、前列腺疾病、风湿病、关节炎等都是困扰着交警生活的病症。他说:“你看马路边上的交警人高马大,体形还挺富态,其实那是虚的。每天那么忙、那么累,一下岗,想的就是赶紧吃,赶紧睡,哪儿还有工夫去锻炼?吃饱了就睡能不胖吗?”“还有那些废气,吸多了也胖。”


小赵说,有一次,北京最冷的时候,他跑来跑去,一身大汗,总算把拥堵的路口疏通开,能够站定下来了。这时一阵冷风吹来,“那风真是顺看每个开的汗毛孔往里钻。”而这样的经历,几乎是每个交警都有过的。


2003年12月30日,湖北交警张仲冬奋不顾身拦截无牌货车时,被司机推下车辆,遭车轮碾轧牺牲。而他此前曾因长期在外值勤,吸入灰尘过多,染上了肺结核。“牺牲前,他还在服药啊……”张仲冬的妻子哭着告诉大家。


根据公安部人事训练局工资抚恤处统计,2003年共有20名交警因积劳成疾而牺牲。


执法冲突多:
有一个笑话,题目叫《对付交警的终极方法》,内容是这样的:
一个家伙因超速被交警拦下。
警察:你知道你超速了吗?
司机:是吗?不会吧,我平时开的比这还快!今天喝了点酒就开的慢点。
警察:你还酒后骂车?
司机:我喝了酒开得比平时还好。
警察:请出示你的驾照。
司机:我没有骂照,从我开车第一天起就没有。
警察:那你就是无证驾驶加酒后驾车还超速了,你经常这样怎么没有抓你坐牢?
司机:因为我有一个假的驾照,你们这些傻瓜都看不出来。
警察:请交出你的假证件。
司机:你自己去拿吧,在后行李箱。
警察正准备过去。
司机:我建议你还是不要去,因为后行李箱里还有一个死人。
警察:什么?
司机:是的,那是前一个拦我的警察,我看他不顺眼,开枪把他打死了。
警察:你有枪?
司机:是的,不过如果你放我走,我不会打死你。
于是警察向总部呼救,赶来大批警察支援。新来的警官盘问司机——
警官:请出示你的驾照。
司机很快拿出了驾照:我是个老司机了,开了10多年车。
驾照很快被证明是真的。
警官:你喝酒了吗?
司机:不,我从不喝那该死的玩意儿,你可以到我朋友那里去打听,我讨厌喝酒。
酒精检验的证明当然是什么都合格。
警官:我们接到报告说你身上有武器。
司机:请随便搜查。
搜查的结果当然是什么也没有。
警官:请打开后备箱,有报告说那里有个被打死的警察。
司机一边打开空无一物的行李箱一边骂骂咧咧地说:TMD,他们一定还报告说我超速了!


笑话里的交警自然有口难辩。一笑之中,那些经常被交警罚款扣分的人出了口气。如果交警与民众的矛盾都可以化解在这样的笑话中,应该不是一件坏事。但现实中,与违章人发生冲突几乎是交警们每天工作的一部分。一位交警讲了这样一件事:前段时间,北京的ll0巡警接到报警,说某环路上有一只狗留连不去,影响了交通。赶去后,并没有看到路上有狗,后来才弄明白,是一位因违章被处罚的市民的恶意报复,他骂那位处罚了他的交警是条狗。



有10年驾龄的陈女士说,被罚款扣分对谁来说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没有一个人会因为被交警处罚了而道谢,除非交警放那人一马。处罚与被处罚哪来的双赢?自尊心很强的陈女士说她不小心违章时,从不跟交警争辩,也不会向交警求情,让他放过自己。

“罚完放行。你总不会认为我会笑嘻嘻地对交警道声谢吧?”对于交警来说,像陈女士这样的违章者也许应该算是模范违章者了。



北京的一位记者曾跟着一位交警值勤一天,亲眼看到那位34岁的二级警司一上午被人骂了3次。


清晨6:30,一名骑看自行车的中年妇女闯红灯横穿马路。交警再三示意中年妇女才很不情愿地将自行车推到了路边。交警礼貌地跟上去敬个礼。“你闯红灯了,按照规定罚款20 元。”“我正急看上班,没看清红灯。”中年妇女一再解释求情,但这名交警坚持接规定罚款。中年妇女一见软的不行,眉毛一竖:“臭交警,自行车我不要了。”说完自行车一锁,扭屁股就走。交警只好将自行车搬到马路旁边的岗亭。


这时,中年妇女又折了回来,换作一副笑脸:“我错了,我同意接受罚款。”交警敬完礼,边开罚单边讲解违章骑车的危害性。中年妇女骑上自行车,扭过头冲着这名交警喊:“臭交警,你就在马路上傻站看吧。”


9:20,这位交警又因纠正两位外地姑娘横穿马路被责骂:“干吗,流氓不成?”
11:00,一辆闯红灯的桑塔纳被罚,这名交警又被女车主奚落了一番:“像你这样,哪个女人敢要你,你就打一辈子光棍吧!”
让很多交警想不通的是,严格执法为的是维护大家共同的利益,是件好事。但现实中往往会遭遇各种尴尬。


一位交警曾拦下一辆违章的公共汽车,没等司机说话,车上的乘客竟交警大吵起来,他们认为是交警耽了他们的时间。交警一边迅速对司机进行处理还要一边向乘客解释。直到事情结束,一些乘客仍不依不饶地指责交警。


交警小赵说,他自从当来火爆的脾气改了不少,“都是这份工作给磨的。”


众说纷纭,直面难题

一、繁力不足违章多,交警诚负难
2002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了公安队伍建设视察组对广东、四川等6个省进行了专项调研,发现警力严重不足是我国警方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王大伟教授说,我国现有警察160万名,按人口平均是每万人有12名警察,警力配置仅仅是西方国家的1/3。
以北京为例,2002年、2003年两年中,北京市共增加车辆接近70万辆,道路自1999年以来增加了1000多公里,而交通民警的人数并没有增加。交管局的同志说,虽然每年会招收部分新警,随着人员退休等自然减员因素,实际上这儿年还减少了几百人。
目前北京市有机动车212万辆,而交通民警只有不到6000人,据北京交警李国才说“公布的这212万辆机动车只是北京牌照车,如果加上外地车,北京道路上的机动车数量还要多得多。


尽管近年来北京交管部门加大了科技手段的应用,但由于我国交通方面的一些特殊情况,“很多问题手段解决不了的。”交警苏俊栓说:“比如,路口转向的机动车与自行车,两股车流混合交叉、互相干扰,对路口的通过能力影响极大。”在他看来,很多路口,没有交警绝对不行。


交警老李说:现在在北京道路上的行人过街道不足,很多路口人车混用。一个人过街用不了半分钟,但是前后十来个人加起来,就足够堵上十儿辆车了。“而且”部分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交通 公德意识差。交管部门每次集中夜查,都能查获三四百名酒后驾车者。平时行车,在交警看不到的地方乱插乱钻、故意违章的司机也少”。


北京交管局的负责人说,2003年,北京一共纠正处罚违章1819万起,通过科技手段非现场录入处罚交通违章64.2万起。
做个简单的运算,也就是说,还有750多万起的违章处罚靠的是交警们的现场执法。


二、规则含糊,交警执法左右村为难
“7·3厦门交警粗暴执法事件”是去年发生的很有影响的有关交警的新闻事件,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一篇报道是这样写的:
7月3日8点10分左右,厦门市湖滨南路,从湖中路转向人民银行方向的公交道上,一个载着3桶纯净水的送水工人,正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行驶在靠右的车道上。一辆尾随而至的交警摩托车突然往右一拐,横在了自行车前面。送水工差点摔倒。一名交警拦在送水工面前,喊道:“你违章了,要扣你的车子!”


送水工说:“这车是我向老板借的,能不能不扣车?”警察伸手去抓自行车,送水工紧紧抓住自行车不放。两名警察一把推倒送水工和自行车。看到自行车要被拉走,送水工连忙说:“车是我的谋生工具,我要靠它养家糊口。车是我老板的,要处理也要等我的老板来。”一名警察拿起对讲机,唤起话来。


不久,一辆大型的专用拖车和另外一名交通警察匆匆赶来。从拖车上下来一名驾驶员和一名手拿对讲机、没穿警服的人。他们动手要搬走自行车时,还坐在地上的送水工死死抓住自行车不放。


一名交警喊道:“把他铐走!”两名警察和两名没穿警服的人国上去,送水工拼命挣扎,双手还是被紧紧铐住·他伤心得大哭起来。接着,4名警察打开拖车门,扭着送水工就要往车里塞。送水工拿头顶着车,用双脚蹬着车,挣扎着不肯上车。“你还敢踢车!在推揉中,拿对讲机的人对着送水工的背就是一拳,有人接着踢了一脚……


大约9点30分时,送水工工作地方的人来了,这几名警察才为送水工打开手铐,并开了一张处罚单,将送水工和这名代表连人带车带往交警部门处理。这位送水工走前,记者看到他的脖子被掐得淤血发青、双手被铐得红肿发紫。


新浪网对此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参加调查的66845人中,有89.29%的人认为交警是在粗暴执法;6.41%的人认为执法就要严格,那位交警的处理是正当的;4.3%的人觉得难于评判。


这件事的处理结果是,当事交警林某受到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处分,被免去指导员职务,调离原工作单位。动手打人的施救工朱某被辞退。同时,厦门支队、开元交警大队领导和当事民警多次上门慰问这名送水工,真诚赔礼道歉。


事情看似圆满地解决了,其实却留下了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有人认为媒体的报道有片面之处,它只突出了一个主题:公安民警何必如此对付一个弱者?由此把社会舆论引向了强者与弱者的纷争。同情弱者,锄强扶弱,是中华传统道德的一个部分,它根深蒂固地影响看当今的社会舆论。人们习惯于把被执法者纠正处罚的对象看成弱者,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同情,但是从未真正从法律意义上来认识违章者的社会危害性。


后来有人详叙事件的另一个版本这名送水工于2003年7月3日上午8时左右,在湖滨南路大转盘逆行行驶(厦门高峰期最易堵车的地方),交警在远处用手势纠正,送水工不懂,继续向前骑车,违章进入机动车道。交警便驱车跟随纠正,在新闻大楼(事发地段)追上送水工,走近发现送水工的自行车是无牌无照的,便要暂扣其车,责令其到中队接受处理。开始送水工答应,后来得知如果不能出示自行车的有关证照,将不能依法收回车,便很激动,死死护着车。交警在两次警告无效后,开始强制执法。因为时值高峰时段,且地处交通要道,又在机动车道上,交警为不影响交通便叫来收容车,并给送水工戴上手铐。整个过程是在强制执法的许可范围内的。交警并没有打人,协管员动了几下,记者所看到的伤痕等,多是送水工前日中暑,其老板为其刮疡而留下来的印迹。


据悉,这名交警还是全国十佳,荣誉可写一页纸,平时大家都对他印象挺好。
虽然两个版本有些出入,但送水工违章在先,并拒绝配合执法的部分是一致的。那么在此情况下,交警应该如何处理?


某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交警说:“单位领导总是提醒我们,说现在执法环境不好,同志们在执法中要注意方式方法,群众多了的时候就赶紧自己找个台阶下,不要因此引起纠纷。“


几个月之后,在南京淮海路路口发生了另一起“纠纷”。一位女青年从公交车下车后,没有走东西向的过街天桥,而是一步踏进了车辆川流不息的马路。此处没有人行过街线,辅警见状,将她拦下。可她一边推脱阻拦,一边继续横穿马路。此时,正在值勤的交巡警张国庆见状,一边向她敬礼,一边走向她,示意她从人行道过街。已走到道路中问的女青年末加理睬,继续过街。张国庆只好将其拦下,又敬了一个礼,劝其遵守交通规则。


面对张国庆的敬礼,女青年突然表现出不悦。她对张国庆说,她急着要上班,所以横穿马路。张国庆再次敬礼,拦住她请她从人行道通行。女青年更加不悦,当即指责张国庆,称其推了她,故而要投诉他。索要到了投诉电话违章女青年态度恶劣后,女青年拨通了电话。但记者在一旁听到她说的话却是:“我有点事,要迟到几分钟。”记者注意到,为了劝阻女青年,张国庆前后共敬了14个礼。最后,在路人的指责下,女青年“愤”然而去。


而这之前也有关于包头交警下跪疏堵,济南交警向违章且不服从处罚者连敬25个礼,直到对方被感动得不好意思为止的报道。这些执法方式也曾被质疑,认为民警穿着警服,代表的是国家和法律,给某些无动于衷的违章者下跪或没完没了地敬礼,是在用道德感化代替法律实施,模糊了执法功能,弱化和降低了执法力度和人民警察的社会权威。


一媒体人士说,如果前两起事件的处理方式调换一下,给送水工多敬几次礼而给那位女青年戴上手锗,就会换来不同的结果。因为在人们眼中,两种情形的出现并非是两名交警在执法方式上有差异,而是两名违章者的身份不同,当然造成人们这种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能说交警完全没有责任。


也有人认为问题不在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什么样的人上,而是管理部门在处理各种复杂情况上缺乏规范的应对措施,重实体法,轻程序法,重规定,轻执行,造成了一线民警在执法过程中遭遇尴尬的时候“蚂蚱蹦蹦,各有路径”,处理的好与坏全看自己的造化和“本事”。一线民警最需要的是明确的、规范化的、操作性强的执行程序规定,比如告诉他纠正违章时遇到不配合的人时应该怎么办。这是民警保护自己更是依法治国的急需。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来不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区别对待、各自为政的。


三、约束多保障少,交警维权难
据北京交管局统计,2003年前门个月北京市共发生47起交 警在执勤时被打被撞事件,造成40名交警受伤,1 名交警死亡。
在交警被打被撞事件中,有31起为交警在工作时,肇事人故意殴打、车撞交警,有16起是由于司机驾车时采取措施不力撞伤交警。殴打交警事件共有22起,其中机动车驾驶员违章,不服从交警纠正,进而动手殴打交警的共有8起乘车人以及行人违章不服从交警纠正,打伤交警的6起;非机动车违章不服从交警纠正,打伤交警的7起;违章人酒后驾车滋事打伤交警的1起。


据交管部门分析,在这些事件中,肇事人不服从交警指挥,违章后不服从交警纠正,为逃避处罚,故意殴打交警或驾车撞 (拖)交警的情况最为突出,共有31起,占总数的66元。


北京市交管局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其实还有很多类似事件下面并没有报上来,实际发生的交警被打被撞事件远不止这儿十件。
不久前,《厦门晚报》也曾以《最近警察常挨打》为题对厦门市发生的儿起民警挨打事件进行了报道。并提出如何保护民警正当的执法权益白引问题。


有报道说,某地警方奉命处置一起群体性事件,在接受任务时,警察们被告知,面对过激行为,一定要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如果违反,将受到严厉处分。果然,警察在现场被围攻。在雨点般的拳头中,一个公安分局的政委抱着自己的脑袋连连说:“让我摘下眼镜你们再打!”


一位交警说,他的同事有次正常执勤时因小小矛盾被对方一拳打得鼻青脸肿,事后领导表扬了该同事 “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工作作风。事情不了了之,他的同事窝火透了。


一名基层民警说:“我虽然不是交警,但我们也经常遇见同样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做,我们是不是该拿起法律保护自己。难道我们作为警察就没有做人的尊严了吗?就可以任由别人去谩骂了吗?”


因此有人担忧,当执法者对公众以及犯罪嫌疑人表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时,执法者本身的合法权益谁来关心、如何保护?
也有人认为,警察被打事件多发,警察应该从自身找原因,可能是不良执法行为造成了社会不满情绪的堆积,而警察被打正是这种情绪的爆发,看似偶然,其实必然。


不可否认,日常生活中我们确实见到一些民警品行不端、执法不公、态度恶劣。因此,提高职业门槛,提高民警素质和执法水平是公安机关职业化建设中不容回避的一个课题。但更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公安民警都在烙尽职守、流血流汗,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换取社会的安宇。如何捍卫他们的合法权益,更是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位叫王力的先生说得好:“作为公民,交警也需要最起码的社会公正和社会保障,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来保护他们的休息权、休假权和按照工作强度获得合理劳动报酬的权利。因为从文明执法和服务质量的角度看,我们需要的是身心放松、面带笑容、整洁礼貌的交警,而不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鬃苍苍十指黑”,一张口只会用短促、严厉的祈使句的交警从法治的高度看,我们更愿让共和国的阳光普照和沐浴着每一位劳动者。”


来源:中国警察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