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经历过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无车时代”的人们,记忆中这样的画面一定还很深刻:破旧狭小的车站,挤得前胸贴后背的候车人群常常排到铁栅外老远,目光充满紧张焦急。旁边,臂带红袖章、手握煤油棒的几个精干老头,一边严厉呵斥人群依次排队,一边高度警惕地巡视执勤。一旦车子到来,谁要耍横越位,他们就会毫不客气揪出那人,并挥舞油棒触他个满身油污。那时买身衣服多不容易呀,因此老头子们那一招的确能威慑人群。于是,上了车的庆幸万分;没轮上的,好则再耐心等待3个小时左右;糟的须得赶紧选择走路,否则连下一班也坐不上就越发不好办了。
要坐车却没车坐的恼火事儿,最刻骨铭心的有两次。一回是上高一的时候,一个本是我们放归宿假的日子,也许是兴奋过度吧,老师发狠把我们多留了一刻把钟,结果公车、学生车全都开走了,只能硬起头皮冒着冬天的寒风从打通出发走路。途中抄了段近路,我们也走了3个小时,才总算在天黑前走回了阳地湾,感觉真是腿脚酸软疲惫不堪……
更惨的一回,是1988年吧,我和姐姐从阳地湾返乡入学途中遭遇翻车,姐受伤住院。在矿上的家人得到消息已是午后,已经不可能坐班车了,心急如焚的父亲即刻带着我的两位兄长从阳地湾起身步行,星夜兼程,据说夜间抄小路时父亲还摔过几跤,直到次日近午才走拢老家的乡镇医院。见我们姐妹无大碍,他们才放下心来,但长途跋涉的饥渴劳累在他们脸上是显而易见。
悠悠往事,历历在心。所幸如今出门就是以车代步、到处车水马龙的交通便利时代,人们通过“海陆空”畅游四方的便捷与快乐早已取代了计划经济时代“老是人等车,常常无车坐”酸楚无奈的记忆。现在人们坐车,还玩车,自行车主要是孩子们的玩具,成年人玩摩托比比皆是,买辆私车如三轮、中巴或豪华大巴赚钱的主儿也不少。总之,脚已经不再是唯一或重要的交通工具,即便有启动“随身11号自行车”走走路、逛逛街、爬爬山的时候,也常常是心甘情愿、其乐融融的休闲漫步而已,跟那个时代迫不得已、苦不堪言的走路滋味,简直是天壤之别,自不可同日而语。
(胡刚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