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中国江苏网12月31日讯 让每一个人都能过上体面的生活,这是老百姓的呼声,也是政府的责任。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低收入群体,正在开始拥抱体面的生活。
买下“合股房”,可以放心地装修了
“这下好了,产权买回来了,可以放心地装修一下了。”12月20日,淮安市福星花园15号101室,49岁的下岗女工郑楠芳开心地说。
“我一个做保姆的,也能住上二室一厅的新房,这放在以前真是不敢想呢。”郑楠芳原是淮安棉纺厂职工,2007年棉纺厂倒闭后下岗。因为女儿一出生便患有先天性重症脑瘫,丈夫离她而去,母女俩住在厂里50年代建的一间10多平方米的老旧平房里,靠低保和给人家做保姆维持生计。由于女儿行动不便,能够拥有一套带卫生间的房子,是这对患难母女最大的梦想。
2007年9月,淮安市首推共有产权房制度,由政府岀资50%与符合条件的拆迁困难家庭“凑份子”买房,按岀资比例拥有相应的产权。2008年,这一创新制度覆盖面扩大到非拆迁户住房困难家庭,郑楠芳成为首批受惠者。当年12月12日,通过电脑公开摇号,郑楠芳选购福星花园15-101室共有产权房。该套房屋建筑面积约60平米,车库13.24平米,产权比例为政府和个人5:5,住宅总价款为132066.16元,车库总价款为9268元。郑楠芳当时只交了75301.08元,就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淮安市住建局住房保障处处长吴延宏说,买下“合股房”,郑楠芳只是该市67户“回购”户中的一个。
退出低保,舞蹈老师有了更高追求
随着社保水平不断提高,苏州市城乡低保人数2008年首次出现负增长,近5年来2.88万户低保家庭中约有6.95万人退出低保。在沧浪区,今年退出低保的家庭共159户、进保57户。三香新村的残疾人张逸,在与原单位签订病退协议的第二天,就主动前往社区办理退保手续,并为每位社区工作者送上了一份巧克力以示谢意。
记者发现,这些曾经享受过各种社保待遇的出保家庭,如今迎来了自己的新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追求。
今年24岁、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的小史,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展示舞蹈才艺的新舞台。小史的父亲于2008年因病去世,她与母亲进了低保。懂事的小史不但学习刻苦,生活节俭,而且积极要求上进,2010年在校入了党。去年6月,她大学毕业,母亲也到了退休年龄,每月可领到养老金1350元。
“走出校门,尽早找到工作,退出低保,把低保金发给比我们更需要帮助的人。”母亲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小史现受聘于一家民营文化企业,成了一名少儿舞蹈老师。工作之余,她积极参与民间群众文化团体开展的文化活动。如今,她还给自己定了更高的目标:创作一个舞蹈新作品,用自己学到的技能回报社会。
变输血为造血,搭建向上的阶梯
回购“合股房”、退出低保……这些低收入群体为什么能率先过上体面生活?
首先,这和他们个人勤劳分不开。“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工作,生活变好了,没有多少人愿意躺在家里吃低保。”南京市民政局低保处处长胡益民说,今年1-11月,南京市共支出低保金4.2亿元,保障对象为12.02万人。去年底南京市的低保保障人数是13万多人,而今年有1万人因生活改善,退出低保。
其次,和政府倾力扶持有关。今年7月起,全省13个市再次普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保准。截至今年9月,全省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90.61万户171.85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分别达到433元/人、月和361元/人、月,比上年底增长13.4%和18.8%。而苏州市“自加压力”,从7月起城乡低保标准从原来的500元/月普调到570元/月,近11万困难对象受益,其中城乡低保对象6.23万人。
此外,我省各地还通过政府差额购买就业岗位、给予社保补贴等办法,鼓励用人单位招用“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每年援助上千户就业困难家庭。“政府变‘输血救助’为‘造血救助’,等于是搭建了一个让低收入群体够得着体面生活的阶梯。”泰州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柳阿红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