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1 22:02:49
|
查看全部
第三稿
农民工打造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给企业一记响亮耳光
有一种追求,平凡渺小,
他却成就了非凡的事业。
有一种挚爱,朴实无华,
他却辉煌着感人的一生。
有一种事业,他让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
有一番热血,他让我们尽情地抛洒赤诚。
这就是我们——石化人!
之所以在事评前面写下这几句,因为笔者是深深爱着自己企业的一名员工,而且很凑巧的是今年是笔者在企业整整工作第二十个年头,与企业风雨同舟,见证了企业兴衰荣辱,对企业那份浓浓的情,恐怕只有亲历过的人才会深有感触。与班组打交道20年了,笔者深深地知道,员工是最能吃苦耐劳,是最能看到自己不足,并且有着强烈爱企情结,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笔者觉得这是农民工给了企业领导者一记响亮耳光。
初看这个话题,心里真的一沉,或许每个企业管理模式不同,有些企业会通过雇佣农民工的方式来缓解短缺的技术型人才,于是农民工或者说临时工成了企业的顶梁柱,在这里绝没有贬低农民工和临时工的意思,如果你从企业长远发展去考虑,这种现象无疑是企业出现了技工荒或者深层次的问题,这绝不是雇佣方式缓解压力这么简单,如果农民工或者临时工已经成为了企业不可或缺的一员,那么为何你还要用所谓的农民工或者临时工这样的字眼来区分他们与正式职工之间的不同呢?这真的是企业的悲哀。
为什么说是悲哀?试想想企业中的农民工或者临时工充当顶梁柱,说明了什么问题?本企业的员工为什么会不钻研技术?艰难险重的工作为什么会没有人愿意参与?这里面的问题是何其严重。笔者曾经采访过一个企业,他们那里更奇特,存在四种体制,国营职工、集体职工、集体合同工、临时合同工(多为农民工),四种体制、四种待遇,干最脏最累活的就是临时工,挣得最少的也是他们。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据那个企业领导说,这些都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企业的一种病垢,是企业领导者在执行企业规章制度上的不严谨,才出现的结果。体制不同,待遇不同,又折射出老话题,同岗不同酬,如何能激励员工热爱企业,这样的体制怎么能够推动员工的锐意进取。
写到这里,笔者的脑海里浮出一组镜头。油田出现井喷,在这十分危急的时刻,铁人王进喜当机立断把一袋袋水泥倒进泥浆池,没有搅拌机。王进喜奋不顾身,把双拐一甩,纵身跳进了泥浆池,用自己的身体来搅拌泥浆。
2006年3月,李新民带领GW1205队6名成员仅用6天完成清关和设备装运,17天实现102车设备1600多公里安全陆运。在设备安装调试中,他带领项目组人员顶烈日、伴星辰,高温当桑拿、汗水当淋浴,每天满负荷工作12小时以上,历经10多天,一次性通过甲方和第三方检测,获得钻井施工许可,被甲方誉为“服务质量NO.1,工作标准NO.1”。
其实这才应该是企业中真正的顶梁柱,是企业员工学习的楷模。如果农民工成了企业的顶梁柱,那就要反思了,这里是不是存在着某种体制的弊端。能者上、庸者下,在这里是不是成了空头文件?临时聘用来的员工为什么会成为技术状元,攻坚能手?而本企业的员工呢?难道企业就那么心甘情愿的给员工开资、给员工福利,却不用员工攻坚克难,如果你真正地是一名热爱企业的员工,只会觉得自己脸热、心跳。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要知道企业的员工就应该是奋战在第一线的,就如石油行业中的王进喜、李新民,每一个员工都要向楷模学习,但是为什么东北炼化工程公司吉林化建五公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当然这要从两方面来看。如果从企业的发展来看,通过这种面向社会招聘精英,攻克急难险重的任务,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是从深层次去分析,实际上会出现很多的弊端,比如农民工的待遇、安全风险,难道都能以一纸合同就能撇的清。这些都属于法律的范畴,笔者不是很清楚,不敢妄下言论,但是这样的状况出现,绝对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留下诸多弊端。
其实要解决这种弊端必然要从企业管理机制上下功夫。盘活企业机制,让企业员工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氛围。
笔者在班组采访过程中能够深深感触到,无论年轻人还是年龄大的老职工,其实都如笔者一样,对企业有着一份深深的情谊在里面,都想为企业做点什么,都盼望着企业能够不断发展,毕竟企业发展了,员工才能生活的更好。比如笔者单位在中石油技术比武中获得金牌的王猛,才入厂不久,可是他的钻劲,学习的韧劲连老师傅的竖大拇指。还有老职工李德宏,工作就有一种不怕苦的劲,快50岁的人了,哪里脏,哪里累,哪里有他的身影,所以他被评为公司的道德模范。只要你经常深入班组,这样的员工,这样的事迹有很多很多,畏难怕苦的员工有,但绝不是大多数。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真的要反深思了,一旦企业出现用工荒,技工荒,那首先要在本企业内部找原因,找对策。培训是不是有实效,用人是不是公平,笔者认为只要你把心放正了,那么企业绝不会出现这种尴尬局面。
笔者以为,农民工组成的班组获得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确实是给企业的老总一记响亮的耳光。无论从哪方面考虑,都验证了你在本企业员工身上所欠下的信任债。本企业员工或许技术达不到要求,那么你想对策了吗?笔者认为,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从中反思,弥补本企业员工的短板,让他们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他们在企业里发光发热才是奠就企业美好未来的基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