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128|回复: 42

[话题探讨] 农民工成顶梁柱企业领导该反思

发表于 2013-1-1 21:56:1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有一种追求,平凡渺小,他却成就了非凡的事业。有一种挚爱,朴实无华,他却辉煌着感人的一生。有一种事业,让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有一番热血,让我们尽情地抛洒赤诚。这就是我们——石化人!  
    之所以在事评前写下这几句,因为笔者是一名深深爱着自己企业的员工,而且很凑巧今年是笔者在企业工作的第二十个年头,与企业风雨同舟,见证了企业的兴衰荣辱,对企业那份浓浓的情,恐怕只有亲历过的人才会深有感触。与班组打交道20年了,笔者深深地知道,员工是最能吃苦耐劳,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有着强烈的爱企情结。近日获悉东北炼化工程公司吉林化建安装五公司宋鹏电焊班由农民工组成,并且获得“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出现农民工成为企业顶梁柱这种局面,笔者觉得企业领导该反思了。东北炼化工程公司绝不是个案,很多企业对此似乎都已经司空见惯。本企业员工年龄结构偏大、技术水平偏低、工作热情不高、办事能力不够等等是企业放弃本企业现有员工,心甘情愿雇佣农民工的关键。但是从深层次去分析,实际上会出现很多弊端,比如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对企业的认知度、工作中的安全风险等,必然会对企业未来发展留下诸多隐患。所以我觉得企业一旦出现用工荒,技工荒,那首先要在本企业内部找原因,找对策。培训是不是有实效,用人是不是公平,这才是正确选择,不能只选择逃避。
    作为企业的领导,可以通过雇佣农民工方式来缓解紧缺的技术型人才,或者突击急难险重的任务也无可厚非,但是农民工或者临时工最后成为企业的主力军,问题就出来了。本企业员工为什么不钻研技术?艰难险重工作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参与?笔者曾经采访过一个企业,他们那里更奇特,存在四种体制,国营职工、集体职工、集体合同工、临时合同工。四种体制、四种待遇,干最脏最累活的就是临时工,挣得最少的也是他们。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据那个企业领导说,这些都是历史遗留问题。领导的这句话,也是笔者最担心的问题,那现在使用的农民工会不会也成了历史遗留问题呢?实际上这是企业领导者只注重短期效益才出现的结果。体制不同,待遇不同,又折射出老话题,同岗不同酬,如何能激励员工热爱企业,这样的体制怎么能激励员工锐意进取。
    写到这里,笔者脑海里浮出一组镜头。油田出现井喷,在这十分危急的时刻,铁人王进喜当机立断把一袋袋水泥倒进泥浆池,没有搅拌机。王进喜奋不顾身,把双拐一甩,纵身跳进了泥浆池,用自己的身体来搅拌泥浆。
    2006年3月,李新民带领GW1205队6名成员仅用6天就完成清关和设备装运,17天实现102车设备1600多公里安全陆运。在设备安装调试中,他带领项目组人员顶烈日、伴星辰,高温当桑拿、汗水当淋浴,每天满负荷工作12小时以上,历经10多天,一次性通过甲方和第三方检测,获得钻井施工许可,被甲方誉为“服务质量NO.1,工作标准NO.1”。
    这才应该是企业中真正的顶梁柱,是企业员工学习的楷模。很多时候企业员工对自身定位很准确,只要体制上不出现偏差,员工都会强烈支持,所以唤醒员工爱企情结才是企业正确选择。笔者在班组采访过程中能够深深感触到,无论年轻人还是年龄大的老职工,其实都如笔者一样,对企业有着一份深深的情愫在里面,都想为企业做点什么,都盼望着企业能够不断发展,毕竟企业发展了,员工才能生活的更好。比如笔者单位在中石油技术比武中获得金牌的王猛,才入厂不久,可是他的钻劲,学习的韧劲连老师傅们都树大拇哥。还有老职工李德宏,工作就有一种不怕苦的劲,50多岁的人了,哪里脏,哪里累,哪里有他的身影,所以他被评为公司的道德模范。只要你经常深入班组,这样的员工,这样的事迹有很多很多,畏难怕苦的员工有,但绝不是大多数
    有了热爱企业的员工,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你是员工的带头人,在思考企业发展的大事上,一定要严谨、科学。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略企业长远发展大计,也伤了员工热爱企业的那一份情。
    在确立企业长远规划上,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有明确定位,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企之路。确定企业五年规划和十年规划要实事求是,有可操作性;在企业用人机制上,企业的领导者要秉着公开、公正、透明的任用原则,大胆使用有头脑,肯务实的实干家,在企业内部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氛围,时刻激励员工奋发向上的劲头;在企业管理模式上,企业的领导者要把适合本企业放在第一位,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要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为主。
    目前农民工的问题已经上升到了全社会都关注的大问题,作为国家也应及时出台相应的政策,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笔者觉得最有效的就是出台“追责制”。目前很多企业的领导只顾眼前的利益,通过聘用和签合同的方式雇佣农民工来缓解暂时的压力,而且有些企业因为雇佣的农民工价格低,积极、肯干,就对本企业员工放松管理,这样一来给企业埋下了隐患。要知道企业的领导者都是流动的,假以时日,企业的领导者换了,出台了新的管理模式,那么农民工的现实问题就会凸显,这也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特别是因为打开了雇佣农民工的大门,很多相应的不合法的事情也都出现了,所以笔者觉得出台“追责制”,极其必要,如果以后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那就深究追查,对埋下隐患的领导者要通过法律进行严惩,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的领导者清醒认识自己身上的责任。
    笔者真切的认为,农民工组成的班组获得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确实给企业老总和国家敲响了警钟。作为国家要对此出台相应措施进行约束。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更要从中反思,弥补本企业员工的短板,让他们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他们在企业里发光发热才是奠就企业美好未来的基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 21:58:53 | 查看全部
第一稿                      请给农民工一个“名分”

       近日,笔者获悉一则信息,由19名农民工组成的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被派往四川石化蜡油加氢项目,负责主要工艺管道的焊接。没想到,第一个任务就是焊接加热炉的不锈钢合金钢炉管——这些钢管都属于高温高压,最高温度达500摄氏度,炉管达到1000多摄氏度。一个由农民工组成的班组为何会获得如此重任,既然已经获得信任了,是不是应该给他们一个“名分”。
       为什么我们都这么看重“名分”。因为这“名分”下还隐藏着很多潜在的规则。
       还记得刚上班时,单位的员工一直被人称作“劳服人员”,当时听着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了解厂史才知道,原来单位最早的组成是由上山下乡的青年和安排国营厂职工的子女就业问题,而成立的,从事的都是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这样就成了大厂下面的“劳动服务”人员。单位领导为了摘掉这个被人歧视的帽子,带领文化素质不高、技能参差不齐的员工开始艰难创业,经过20年的努力,终于摘掉了被人瞧不起的帽子,企业也取得飞速的发展,员工们也不再被唤作“劳服人员”了,改为“合同工。
       如今重新出现的农民工实际与原来的“劳服人员”有些实质的区别,就是农民工的技术水平要高很多,可是还免不了因为你不是正式职工,必然要有一些区别。在读其他朋友的事评时,我也看到,很多煤矿企业的农民工已经与正式工一样的待遇,那我就要反问了?既然已经一样的待遇,为什么就不能成为煤矿的正式职工呢?可见,只要存在着称呼上的差别,那么终究要留下不必要的罗乱。
       如今很多人仅仅把目光停留在了“农民工”这个词汇上,甚至大做、特做文章,比如这两天网上报道:一个农民工乘坐公交车被一个老奶奶歧视了,农民工的子女就学难了,其实这些都是社会大背景下存在的很现实的问题,有很多人素质确实低下,不仅是对农民工,她们常常看人说话,常常对权贵低眉献媚,何止农民工受歧视。但是这与我们要讨论的农民工成为企业的顶梁柱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
       既然你选择了农民工,而且也承认他们在工作中的能力和地位,那么就应该研究相关的制度,把他们吸收到你的企业中来,给他们更多的实惠,让他们有更多的保障,这个“名分”相当的重要,不要让他们因为此最后留下很多的罗乱。
       要知道农民工在企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果用好了,比如给他们“名分”,那么对于本企业的员工来说,既是一种督促和促进,也是一种激励,可以给整个企业带来积极向上的一种态势。笔者在班组采访过程中能够深深感触到,企业中无论年轻人还是年龄大的老职工,其实都如笔者一样,对企业有着一份深深的情谊在里面,都想为企业做点什么,都盼望着企业能够不断发展,毕竟企业发展了,员工才能生活的更好。比如笔者单位在中石油技术比武中获得金牌的王猛,才入厂不久,可是他的钻进,学习的韧劲连老师傅的树大拇哥。还有老职工李德宏,工作就有一种不怕苦的劲,快50的人了,哪里脏,哪里累,哪里有他的身影,所以他被评为公司的道德模范。只要你经常深入班组,这样的员工,这样的事迹有很多很多,畏难怕苦的员工有,但绝不是大多数。这也说明了,如果将农民工吸纳到企业来,员工并不会介意,甚至会相互激励,但是最主要的不在于企业的员工,而在于企业的管理者。
    笔者真切的认为,农民工组成的班组获得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确实是给企业的老总提出了新问题。既然把农民工或者说临时工推到了企业的前台,他们已经成为了企业的顶梁柱,那么就要考虑他们的身份问题了,给他们一个“名分”已经迫在眉睫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 22:00:48 | 查看全部
第二稿


农民工成顶梁柱企业该反思


        近日,笔者获悉一则信息,由19名农民工组成的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被派往四川石化蜡油加氢项目,负责主要工艺管道的焊接。没想到,第一个任务就是焊接加热炉的不锈钢合金钢炉管——这些钢管都属于高温高压,最高温度达500摄氏度,炉管达到1000多摄氏度。一个由农民工组成的班组为何会获得如此重任?他们的技术又是如何炼成,企业是不是应该反思了?
       初次看这个话题,心里真的一沉,或许每个企业管理模式不同,有些企业会通过雇佣农民工的方式来缓解暂缺的技术型人才,无可厚非,但是农民工能够成为企业的顶梁柱,那么这个企业真的出现了问题。在这里绝没有贬低农民工和临时工的意思,如果你从企业长远发展去考虑,这绝不是简单的技术人才互补的问题,如果农民工或者临时工已经成为了企业不可或缺的一员,那么为何你还要用所谓的农民工或者临时工这样的字眼来区分他们与正式职工之间的不同呢?这才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试想想企业中的农民工或者临时工充当顶梁柱,那么本企业的员工为什么会不钻研技术?艰难险重的工作为什么会没有人愿意参与?这里面的问题是何其严重。笔者曾经采访过一个企业,他们那里更奇特,存在四种体制,国营职工、集体职工、集体合同工、临时合同工,四种体制、四种待遇,干最脏最累活的就是临时工,挣得最少的也是他们。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据那个企业领导说,这些都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企业的一种病垢,是企业领导者在执行企业规章制度上的不严谨,才出现的结果。体制不同,待遇不同,又折射出现老话题,同岗不同酬,如何能激励员工热爱企业,这样的体制怎么能够推动员工的锐意进取。
       如今很多人仅仅把目光停留在了“农民工”这个词汇上,甚至大做、特做文章,比如这两天网上报道:一个农民工乘坐公交车被一个老奶奶歧视了,农民工的子女就学难了,其实这些都是社会大背景下存在的很现实的问题,有很多人素质确实低下,不仅是对农民工,她们常常看人说话,常常对权贵低眉献媚,何止农民工受歧视。但是这与我们要讨论的农民工成为企业的顶梁柱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
       当然在这里笔者还要强调,绝没有瞧不起农民工或者临时工,只是觉得既然是企业的顶梁柱,那为什么不被企业聘用为正式员工呢?这里是不是存在着某种体制的弊端。能者上、庸者下,在这里是不是成了空头文件?招聘来的员工为什么会成为技术状元,攻坚能手?而本企业的员工呢?难道企业就那么心甘情愿的给他们开资、给他们福利,却不用他们攻坚克难,如果笔者是一名热爱企业的员工,笔者只会觉得自己脸热、心跳。
       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要知道企业的员工就应该是奋战在第一线的,就如石油行业中的王进喜、李新民,每一个员工都要向楷模学习,但是为什么东北炼化工程公司吉林化建五公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当然这要从两方面来看。如果从企业的发展来看,通过这种面向社会招聘精英,攻克急难险重的任务,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是从深层次去分析,实际上会出现很多的弊端,比如农民工的待遇、安全风险,难道都能以一纸合同就能撇的清。这些都属于法律的范畴,笔者不是很清楚,不敢妄下言论,但是这样的状况出现,绝对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留下诸多弊端。
       其实要解决这种弊端必然要从企业管理机制上下功夫。盘活企业机制,让企业员工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氛围,那么企业中绝对不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
       笔者在班组采访过程中能够深深感触到,无论年轻人还是年龄大的老职工,其实都如笔者一样,对企业有着一份深深的情谊在里面,都想为企业做点什么,都盼望着企业能够不断发展,毕竟企业发展了,员工才能生活的更好。比如笔者单位在中石油技术比武中获得金牌的王猛,才入厂不久,可是他的钻进,学习的韧劲连老师傅的树大拇哥。还有老职工李德宏,工作就有一种不怕苦的劲,快50的人了,哪里脏,哪里累,哪里有他的身影,所以他被评为公司的道德模范。只要你经常深入班组,这样的员工,这样的事迹有很多很多,畏难怕苦的员工有,但绝不是大多数。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真的要深思了,一旦企业出现用工荒,技工荒,那首先要在本企业内部找原因,找对策。培训是不是有实效,用人是不是公平,笔者认为只要你把心放正了,那么企业绝不会出现这种尴尬局面。
       笔者真切的认为,农民工组成的班组获得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确实是给企业的老总一记响亮的耳光。无论从哪方面考虑,都验证了你在本企业员工身上所欠下的信任债。本企业员工或许技术达不到要求,那么你想对策了吗?难道真的就想让农民工撑起企业的大梁吗?这将对本企业是莫大的羞辱。
       笔者认为,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从中反思,弥补本企业员工的短板,让他们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他们在企业里发光发热才是奠就企业美好未来的基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 22:02:49 | 查看全部
第三稿

               农民工打造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给企业一记响亮耳光

       有一种追求,平凡渺小,
       他却成就了非凡的事业。
       有一种挚爱,朴实无华,
       他却辉煌着感人的一生。
       有一种事业,他让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
       有一番热血,他让我们尽情地抛洒赤诚。
       这就是我们——石化人!

       之所以在事评前面写下这几句,因为笔者是深深爱着自己企业的一名员工,而且很凑巧的是今年是笔者在企业整整工作第二十个年头,与企业风雨同舟,见证了企业兴衰荣辱,对企业那份浓浓的情,恐怕只有亲历过的人才会深有感触。与班组打交道20年了,笔者深深地知道,员工是最能吃苦耐劳,是最能看到自己不足,并且有着强烈爱企情结,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笔者觉得这是农民工给了企业领导者一记响亮耳光。
       初看这个话题,心里真的一沉,或许每个企业管理模式不同,有些企业会通过雇佣农民工的方式来缓解短缺的技术型人才,于是农民工或者说临时工成了企业的顶梁柱,在这里绝没有贬低农民工和临时工的意思,如果你从企业长远发展去考虑,这种现象无疑是企业出现了技工荒或者深层次的问题,这绝不是雇佣方式缓解压力这么简单,如果农民工或者临时工已经成为了企业不可或缺的一员,那么为何你还要用所谓的农民工或者临时工这样的字眼来区分他们与正式职工之间的不同呢?这真的是企业的悲哀。
       为什么说是悲哀?试想想企业中的农民工或者临时工充当顶梁柱,说明了什么问题?本企业的员工为什么会不钻研技术?艰难险重的工作为什么会没有人愿意参与?这里面的问题是何其严重。笔者曾经采访过一个企业,他们那里更奇特,存在四种体制,国营职工、集体职工、集体合同工、临时合同工(多为农民工),四种体制、四种待遇,干最脏最累活的就是临时工,挣得最少的也是他们。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据那个企业领导说,这些都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企业的一种病垢,是企业领导者在执行企业规章制度上的不严谨,才出现的结果。体制不同,待遇不同,又折射出老话题,同岗不同酬,如何能激励员工热爱企业,这样的体制怎么能够推动员工的锐意进取。
       写到这里,笔者的脑海里浮出一组镜头。油田出现井喷,在这十分危急的时刻,铁人王进喜当机立断把一袋袋水泥倒进泥浆池,没有搅拌机。王进喜奋不顾身,把双拐一甩,纵身跳进了泥浆池,用自己的身体来搅拌泥浆。
       2006
年3月,李新民带领GW1205队6名成员仅用6天完成清关和设备装运,17天实现102车设备1600多公里安全陆运。在设备安装调试中,他带领项目组人员顶烈日、伴星辰,高温当桑拿、汗水当淋浴,每天满负荷工作12小时以上,历经10多天,一次性通过甲方和第三方检测,获得钻井施工许可,被甲方誉为“服务质量NO.1,工作标准NO.1”。
       其实这才应该是企业中真正的顶梁柱,是企业员工学习的楷模。如果农民工成了企业的顶梁柱,那就要反思了,这里是不是存在着某种体制的弊端。能者上、庸者下,在这里是不是成了空头文件?临时聘用来的员工为什么会成为技术状元,攻坚能手?而本企业的员工呢?难道企业就那么心甘情愿的给员工开资、给员工福利,却不用员工攻坚克难,如果你真正地是一名热爱企业的员工,只会觉得自己脸热、心跳。
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要知道企业的员工就应该是奋战在第一线的,就如石油行业中的王进喜、李新民,每一个员工都要向楷模学习,但是为什么东北炼化工程公司吉林化建五公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当然这要从两方面来看。如果从企业的发展来看,通过这种面向社会招聘精英,攻克急难险重的任务,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是从深层次去分析,实际上会出现很多的弊端,比如农民工的待遇、安全风险,难道都能以一纸合同就能撇的清。这些都属于法律的范畴,笔者不是很清楚,不敢妄下言论,但是这样的状况出现,绝对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留下诸多弊端。
       其实要解决这种弊端必然要从企业管理机制上下功夫。盘活企业机制,让企业员工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氛围。
       笔者在班组采访过程中能够深深感触到,无论年轻人还是年龄大的老职工,其实都如笔者一样,对企业有着一份深深的情谊在里面,都想为企业做点什么,都盼望着企业能够不断发展,毕竟企业发展了,员工才能生活的更好。比如笔者单位在中石油技术比武中获得金牌的王猛,才入厂不久,可是他的钻劲,学习的韧劲连老师傅的竖大拇指。还有老职工李德宏,工作就有一种不怕苦的劲,快50岁的人了,哪里脏,哪里累,哪里有他的身影,所以他被评为公司的道德模范。只要你经常深入班组,这样的员工,这样的事迹有很多很多,畏难怕苦的员工有,但绝不是大多数。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真的要反深思了,一旦企业出现用工荒,技工荒,那首先要在本企业内部找原因,找对策。培训是不是有实效,用人是不是公平,笔者认为只要你把心放正了,那么企业绝不会出现这种尴尬局面。
       笔者以为,农民工组成的班组获得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确实是给企业的老总一记响亮的耳光。无论从哪方面考虑,都验证了你在本企业员工身上所欠下的信任债。本企业员工或许技术达不到要求,那么你想对策了吗?笔者认为,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从中反思,弥补本企业员工的短板,让他们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他们在企业里发光发热才是奠就企业美好未来的基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 22:04:57 | 查看全部
文笔流畅,一针见血,叙述清楚,逻辑合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 22:06:37 | 查看全部

回 4楼(初卫平) 的帖子

谢谢初卫平,写了几个版本,希望各位老师能够多给提意见,毕竟现在还在探索阶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 22:22:48 | 查看全部
老师!俺佩服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 22:22:59 | 查看全部
同一主题,作者三易其稿,用心了,先支持下,有空再细看。祝您新年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 22:39:48 | 查看全部

回 6楼(安徽灯塔与海) 的帖子

看您说的,多给提建议啊,还要继续修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 22:40:20 | 查看全部

回 7楼(沩水云飞) 的帖子

感谢云飞老师,希望得到云飞老师的指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