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96|回复: 7

[新闻课堂] 故事化__让新闻走进读者

发表于 2008-7-27 00:35:2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故事化――让新闻走近读者

所谓新闻故事化,是指“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语)。在西方新闻采写中,常以“story”来代替“news”,把采访新闻称之为“tocoverstory”,头条新闻叫做“headlinestory”,要求记者“像说故事一样说新闻”。新闻故事化增强了新闻的易读性、贴近性和可信度,让新闻走近读者。
  增强新闻的易读性  

  故事化新闻与一般新闻报道的区别在于:一般新闻报道只注重新闻事件的结果,而故事化新闻不仅关注事件的结果,更重视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注重展现新闻故事的情节,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刻画人物的个性,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易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郭沫若早就说过:“中国人是吃故事的”,因为人们对故事自古以来都抱有浓厚的兴趣,“故事化”无疑是吸引受众的一个有效方式。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克拉克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森斯特在联合出版的《极速》一书中“抱怨”新闻报道中事实太少,认为媒体空间被“议论、聊天、猜测、意见、争论”所大量占据,究其原因主要是忘记了读者最喜欢听故事这一特征。故事是读者接受信息的天然“桥梁”,它真实、亲切、生动,令人兴味盎然。

  对于经济类报纸来讲,传统的经济新闻中常常充斥着抽象的数据和枯燥的分析,“见事不见人”,大量的经济信息是由抽象的数据组成,很难用直接的形象来表达,不能给读者以具体事实的立体描写性感受或带来视觉冲击。而运用“讲故事”的新闻写作手法,有助于将枯燥抽象的经济新闻事件具象化,易于受众理解、接受。正如美联社特写新闻部主任布鲁斯·德希尔瓦所说:“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让我们来看一下2003年经济观察报《深交所第一次紧急停市》的开头:

  “2002年7月5日9:28分,准备去深圳某证券公司看行情的李奇先生的手机响了,电话是股友老张打过来的:深交所刚才发布了紧急停市通知,听说是通讯系统出了问题,你快查查账户里的股票有没有出现问题。听得李先生有些心惊肉跳,天哪,自己炒股近10年来,可是第一次发生这种事情。好在自己账户里的股票市值还保持在昨日的收盘价上。一颗悬着的心落了地,但李先生还是有说不出的懊恼,自己账户里几乎全是深市的股票……”

  像这样故事化方式的开头一下子就能把读者吸引过来,促使其继续读下去,新闻的易读性也就得到了加强。

  增强新闻的贴近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受众不仅希望更快地获得更多、更广的真实信息,还希望在获得信息的形式上是平等、轻松、有趣的,故事化新闻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60分钟》之所以能够连续播出35年不倒并为几代人所共爱,其成功的核心就是“用好的方法讲一个好的故事”。也正是因为简单而动人的故事、丰满而真实的人物使得《60分钟》极具观众人气。《中国青年报》“冰点”专栏,也是成功的“讲故事新闻”,无论大事、小事、名人、凡人,都可以成为“故事化新闻”中的亮点,引起受众的共鸣。如获得中国彩虹奖二等奖的作品《浙江出了个12岁的“中国科学院小院士”》,通过故事揭示了我国正在进行的全面素质教育,不只是让孩子们学习好,还要让他们学到更多的实用技术。故事开头是这样写的:

  “浙江省一个12岁的农村学生,最近因为出色的科技成果和爱动脑筋,被中国少年科学院评为‘全国百名科学小院士’,这个女学生叫吴艳。

  吴艳说,在这么多课题中,她最得意的是这个早熟苹果的引种成功,因为它很实用。要说明的是,吴艳的父母并不是有学问的人,她的父亲在一家运输公司开车,母亲是个手工业者,主要靠给别人加工帽子来获得收入……”

  这个故事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出后,收到了美国一位听众的来信,信中说这个故事让他想起了自己童年的经历,他觉得非常亲切。

  增强新闻的可信度  

  由于长期处于“传者”的角色,在我们的新闻传播中或多或少还存在“说教”、“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的传统陋习。故事化新闻将这种“指导者”的形象逐步转变成为“服务者”的角色,更多地“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以积极的姿态和活力介入社会的各个领域,走进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群众自己的语言,报道群众身边的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通过细节化的描写,展现生活的原汁原味,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从而容易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形成认同感,极大地增强了新闻事实的可信度。

  《下辈子,我们还当母子》(《广州日报》1996年4月8日),全篇都是以一个母亲的视角,讲述儿子十几年来在和绝症抗争时自强不息的故事。在两千多字的篇幅中,记者采用了固定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自始至终没有偏移。故事笔触细腻,感受独特,曾让万千读者唏嘘流泪。除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外,故事化新闻一般还运用公众代言人的叙事视角和第三者的叙事视角,几种叙事视角交替变换,不仅可以全面地展开新闻事实,而且可以丰富新闻的表现手段,使作品更加色彩斑斓。

  在看到新闻故事化带给我们的种种好处后,我们还要强调的是,新闻故事化必须建立在真实客观的前提下,它与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是有严格区别的,记者只是运用讲故事的手法来表现真实事件。否则,脱离了真实性,就违背了新闻的规律,不成其为新闻了。

(新闻传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7 09:21:41 | 查看全部
写新闻要善于讲真实的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7 09:40:09 | 查看全部
你们要是每一篇新闻都故事化,小心有人说你们“克隆”!


该讲故事时讲故事,不该讲故事时不要讲故事


讲故事只是一种新闻写作手法,关系要看内容,做人,千万不能太教条


实事证明,华国锋的“两个凡是”就是不对的,而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条条大路通罗马,睁开我们的慧眼,千万要记住:通罗马的大路绝不只有一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7 12:41:38 | 查看全部
在看到新闻故事化带给我们的种种好处后,我们还要强调的是,新闻故事化必须建立在真实客观的前提下,它与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是有严格区别的,记者只是运用讲故事的手法来表现真实事件。否则,脱离了真实性,就违背了新闻的规律,不成其为新闻了。

  我也喜欢看用故事写出的新闻,我想有我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最成功的新闻就是最能吸引大家眼球的新闻,当然这不是新闻的唯一。
  学习了,谢谢王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7 20:39:37 | 查看全部
学习了,谢谢王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7 22:18:21 | 查看全部
学习了,用故事写新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22:42:14 | 查看全部
用故事化的形式写新闻,只是新闻写作的形式之一.不管采用什么形式,与内容相适应为好.感谢以上老师关注此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8 14:39:49 | 查看全部
引用第7楼王毛键于2008-07-27 22:42发表的  :
用故事化的形式写新闻,只是新闻写作的形式之一.感谢以上老师关注此文.
不管采用什么形式,与内容相适应为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