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建筑业农民工调查: 一天工作15个小时换来高工资
来源《中华建筑报》
一天400元,工作15个小时,只有保持这样的体力劳动强度,他们才可能拿到万元月薪。
他们,是城市“建筑师”。我们的城市需要他们,需要这些可敬的农民工,城市的繁华凝聚了他们太多的青春和心血。他们卑微而坚韧地生存着,他们匆匆奔走于一个又一个工地,无论寒暑,不论阴晴。遗憾的是,尽管他们为城市发展贡献了年华,但很多时候他们却无法享受与之相匹配的待遇和尊重。
在广州,有70余万名外来农民工活跃在建筑工地上,他们的薪资待遇究竟如何?他们的生存现状究竟如何?他们需要些什么?他们有哪些愿望?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连续两周穿梭于广州多个建筑工地,走进他们的生活,与他们一同感受寒冬腊月里的酸甜苦辣。
工作在城市建设最前线、生活在城市文明最边缘的建筑业农民工为了生活背井离乡,为了省钱粗茶淡饭,他们透支着体力,透支着生命,超负荷工作着。
选择:生活所迫致使背井离乡
迎着晨曦,他们戴着安全帽匆匆走进一个个建筑工地;苍茫暮色中,他们满身尘土回到简陋的宿舍。日复一日,广州的70余万外来建筑农民工辛勤劳作着,他们是这座城市四通八达的见证者。
据记者了解,在当前的建筑用工市场上,小工的日工资为200元以上,瓦工、抹灰工等技能工人日工资在250元以上,木工、电工等工人的工资更高,甚至在350元以上。
但是记者在走访广州金沙洲、猎德、棠东、科韵路附近等数十个建筑工地时了解到,这些工地上的建筑工人年龄偏大,平均年龄在32岁以上,多数来自内地偏远农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所以才出远门打工,基本一年才能回老家一次。
在白云区环洲三路西站、天河区猎德花园附近的多个工地,记者走访了工人宿舍,派发了数百份调查问卷,成功回收了212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172名工人来自湖北、湖南、江西、贵州、四川等偏远的农村地区,有28名来自广东或者内地小镇,有12名来自中小城市的郊区,出生于大城市的建筑工人一个都没有。在工地上,除了一些有手艺的师傅外,大部分工人的月工资为5800元~9700元,每天的工作时间基本在10个小时以上。部分人是夫妻一起过来打工的,将孩子留给老人照看,这部分家庭的年收入基本为10万元~18万元。当被问及“近几年,生活条件是否有所改善”时,建筑工人的回答几乎如出一辙,纷纷表示,生活条件肯定是有了改善,平均每年收入增长达20%以上。
数据的另外一个结果显示,在212份问卷中,工人的平均年龄是32岁,30岁以下的工人很少,“90后”建筑工人凤毛麟角,只有十几个,“70后”工人居多。
广州建筑业协会人士指出,现在,建筑工人的工资是比较高,技术工干得好的话,工资不比白领拿得少。但由于工作条件不好,农村出来的二代打工者不愿进入建筑行业。建筑工地劳工普遍短缺20%,涨工资也雇不到适合的技工。
在新港路一个工地上,不少建筑工人正在铺设大理石地板砖。来自湖南岳阳的赵师傅今年50岁,他说,这两年的活儿特别多,工资相比去年每天涨了七八十元,现在每天有180元,工资基本没有被拖欠过。记者注意到,现场工人多在35岁以上,不见年轻人的身影。
今年50多岁的李玉妹来自贵州农村,家里有三个孩子,最小的儿子在重庆上大学,即将毕业。她说,出来挣钱完全是生活所迫。
现状:顿顿剩菜配米粉面条
广州建筑工人大多住在建筑工棚里,一般8个工人住一间工棚。环顾四周,20平方米不到的工棚里放了6张铁架床,一块块旧得发黑的布随意搭成床帘,架子床上部堆满了工人们各自的杂物,有安全帽、来不及洗的脏衣服、从老家带来的特产、用旧舍不得扔的生活用品等。墙角留了1平方米左右的空地,摆着两张小桌,桌上放着两台电磁炉和一个电饭煲,这便是8个人共用的“厨房”。
地板是用工地上的模板拼接而成的,每间房都不是密闭的,钢架搭建的屋顶上晾着工人们洗过的衣服。在这样的板房里住,按工人们的话说,“冬冷夏热”。
在李玉妹的宿舍,进门的桌上摆着一台16寸电视机,这是公司老板配给她们的,看电视几乎是她们业余生活的全部。吃过饭,不看电视的人就凑一桌打牌,出去走动的很少,去逛街消费的更少。
晚上7时,工人们开始吃饭。记者发现,这些工人大多都在吃米粉和面条,基本都是一点剩菜加点新鲜菜,用水煮开,再下米粉和面条。他们说,这样吃很省钱,剩菜不会浪费,油盐又用得少。“宿舍是公司免费提供的,但吃还是要钱的,楼下有公司的食堂,但是很贵,早饭要2元,正餐最少8元,我们都自己做着吃。”李玉妹说。
“现在物价涨得太快,有些吃不消了,我10年前出来做杂工时一天赚100元,现在也才170元,但物价却涨了好几倍。”一旁正在吃面的张东兴说。他和妻子赚的钱基本都寄回家里了,但这也只够维持家里的开销,没什么结余。
这间宿舍里年纪最大的工人是唐中有,他来自四川,1941年出生。今年70多岁的唐中有看上去还很健壮,如果剃掉花白的胡子,根本看不出他有70多岁。唐中有告诉记者,他做建筑这一行已有40多年了,早些年去过深圳、南京、上海,8年前来到广州。他向记者细数他参与建设的大厦:“深圳地王大厦、琶洲国际会展中心、香格里拉大酒店……这些都是我们建的。”唐中有作为广州开发建设的见证者,滔滔不绝地讲述了广州珠江新城怎样拔地而起,琶洲岛怎样从一片荒坝变成现在的繁花似锦。
作为资深建筑工人,唐中有向记者介绍了这一行的薪资情况。他说,普通小工每天150多元,女杂工每天120元左右,一般做一些拉安全网之类的轻松活,男杂工刚上手的每天130元左右,熟练的每天能拿到170元,像他这样的老工人经验丰富,行里叫大师傅,每天220元,砌砖抹灰的每天有400元,但要赶工,非常辛苦。
据记者调查了解,建筑工人是没有社保和公积金的,工人们也没有领过高温补贴之类的福利。工资都不是按月发的,做了多少天老板给记着,除了每个月领点生活费,家里有事急需用钱的时候可以找老板领一笔钱,剩余的钱到年底的时候老板一次性结算,或者有人做到中途不想干了,老板就会给他结算清楚。
工人们还介绍,做他们这行的,长年累月都有些小伤小病,但是能开工就忍着,实在不行就停几天工。
待遇:体力透支换来高工资
广州的建筑工人到底可以拿多少工资呢?广州建筑业协会人士介绍,这种工资收入在发达城市很正常,但都是用血汗换来的。小工都是做得多就拿得多,广州建筑小工的工资平均每天有160元左右,班长(也称作队长、组长)每天能够拿到350元~500元,一个月拿上万元确实也容易。
但小工的工作很辛苦,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大多数白领干不了这个活。如果工地上的小工工作既轻松又能拿高薪的话,那大家肯定都巴不得去当个搬砖工或者泥瓦工了。
记者发现,要想拿到高薪,没有一定的技术是不行的。月工资接近7000元的瓦工和抹灰工等,本来就是建筑业中的技术工种,需要经过职业技术学校的学习或者从学徒做起才能成为合格的工人。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成长为管理者,那薪水就更加可观了。
据广州建筑业协会人士介绍,做工程的工种主要有钢筋工、木工、泥水匠和电工,其中木工的技术性最强,工资是这些工种中最高的,但泥水匠是这几种工种中最累的,工资也不算高。如果工人们具有相关技术资格证书,那么其薪水也会相应增加。
在科韵路附近的一个工地上,记者采访了砌砖工人高师傅。从简短的谈话中记者得知,高师傅的薪资不是按天支付,而是干完一项工程一次性结算的,平均下来一天能拿400多元,但是要赶工,一天就要工作将近15个小时,晚上有时加班到很晚,抹灰的师傅也是这样。
“有没有想过这么卖命身体会垮掉?”面对记者的提问,高师傅略显无奈地说:“还年轻,以后的事以后再说,现在不干就没活路了,一家老小等着吃饭呢!”
在棠东一个工地的材料搅拌区,记者采访到开运输车的工人小姚,他今年23岁,19岁就出来打工了。小姚告诉记者,他的主要工作是把搅拌好的混凝土拉到施工区。因为混凝土怕高温,所以一般搅拌运输的工作都在晚上完成,一个月有20多天都上晚班,从傍晚五六点上到第二天早上五六点,一晚上能拿到150元左右工资,但对于未来,他有自己的打算。他很羡慕那些技术工人,工作相对轻松,每月还能拿到五六千元工资,他想学点技术早日转行。
记者跟工人们聊起微博上的帖子,谈到很多白领羡慕建筑工人高工资,问他们怎么看。
“一天给你400元,让你干15个小时,干满一个月,你干不?”张广开率直地说。他是成功完成蓝领到白领华丽转身的典型。10年前,张广开还是个毛头小伙儿,从老家梅州只身来到广州做建筑工人,吃了很多苦头,也挨了不少白眼,那时候,他就想着要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后来他自学给排水专业知识,自考拿到了给排水注册工程师资格证,现在已经在广州买了两套小户型房子。他说:“做工人那些年真是苦不堪言,只有吃过那种苦,你才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成希 廖舒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