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全国许多城市遭遇“雾霭”天气污染。截至13日零时,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空气质量指数超过300,属严重污染,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是首要污染物。专家建议市民尽量选择室内活动,尽量缩短外出时间,室外停留时做好自身防护,不要做呼吸量较大的剧烈运动。(据1月12日《人民日报》消息)
雾霭形成的原因,除了气象因素外,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建筑施工、冬季取暖烧煤等排放的有害物质难以扩散,都是重要原因。雾霭似乎已经成为城市常见的“冬季病”,媒体开始向公众宣传防护方法,介绍防护口罩类型和可供食补的食物,报道雾霭影响交通的情况,这当然值得肯定。但围绕“雾霭”这一话题的种种讨论,却似乎偏偏忽视了对接触污染空气最多、遭受侵害最大的户外劳动者的关注。
中小学可以暂停户外锻炼,大部分人或许还可以通过“宅”来躲避空气污染。但对于环卫工、建筑工、快递工人、交警等必须在户外工作的劳动者来说,他们的工作却不能停,他们的行为条条与专家忠告“相反”:不仅长时间暴露户外还要从事体力劳动,在大街小巷来往穿梭,吸入的污染空气比普通人更多;忙碌工作的他们甚至没时间关注雾霭空气的危害——那,谁来保证他们的安全与健康?
在一些地方,没有媒体报道他们可能遭受的危害,也鲜见有机构对这一情况进行调研。雾霾中的多种有害物质,如酸、碱、硫、盐、酚、微生物等通常是大气水滴的几十倍,侵入人体后除了会引起咽喉炎、气管炎、结膜炎及肺部疾病外,对人体皮肤也有害。可以预料,劳动者如果毫无保护地在空气污染的户外作业,很有可能增加患上职业病的风险。
在一些地方,雾霭如同堵车一样,是城市膨胀发展带来的“新病”;当人们抱怨环境污染、开始“学习”防治雾霭危害时,首先应该对户外劳动者给予必要、及时的保护,因为他们是污染空气的最多接触者,也是首当其冲需要保护的对象。
户外劳动者一般工作繁忙,无暇去自主了解相关防护知识,用人单位应该及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宣传教育,提高劳动者自我防护意识。在现有条件下,为户外劳动者提供口罩等防护设备,尽可能阻挡些许污染颗粒,起到基本防护作用。雾霭既已非偶发现象,那么从全国户外劳动者的安全健康考虑,是否可出台制度性的规定?在空气污染突破一定限度时,是否安排减少户外作业量或对户外劳动者提供资金、物质等补贴?这不仅是实现“体面劳动”的基本要求,也是用人单位对职工关爱落到实处的体现。
当然,杜绝雾霭天气,需要从根源上治理好环境污染,这涉及到经济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等众多大问题,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可以预见,雾霭在未来一段时间、在许多城市,还会在冬季“如期到来”。当我们闭门不出、安心避灾时,还有许多劳动者为了生计,必须要一头扎进这茫茫大雾中。希望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多想想那些烟尘中的忙碌身影,多给一些实实在在的关爱和劳动保护。这是责任,也是义务。
来源:中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