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媛”是个好词也是个坏词,但在当今中国更多是后者“名媛”既可以作为“民国范儿”“贵族气质”的代名词许多关于“名媛”的文章中都会提到海派作家程乃珊的描述:“称为‘名媛’,绝对讲究阶级讲究出身。她们既有血统纯真的族谱,更有全面的后天中西文化调理:她们都持有著名女子学校的文凭,家庭的名师中既有前朝的遗老遗少举人学士,也有举止优雅的英国或俄国没落贵族的夫人;她们讲英文,又读诗词;学跳舞钢琴,又习京昆山水画;她们动可以飞车骑马打网球玩女子棒球甚至开飞机,静可以舞文弄墨弹琴练瑜伽”。这段话出自程乃珊的畅销书《上海Lady》的最后一章《上海名媛》。这个定义也是从古代发展而来。名媛的“媛”其实概念四声,在《诗经》里就有了,就是美女的意思。而和“名”一起用则最早可能出现在清朝戏剧家李渔的剧本《风筝误》中,中了状元郎的男主角成了抢婚的对象,他说,“婵娟争觑我,我也觑婵娟,把帝里名媛赶一日批评徧。”可见指的是出生名门的美女。后来,一位叫沈善宝的晚清女诗人编了本《名媛诗话》,她对名媛的定义就不局限于名门了,首推有才有品。
程乃珊的名媛门槛很高,必须要有三大件:1.名门之女;2.才貌双全;3.对社会对女界有贡献。后者又是重中之重。就拿陆小曼来说,出生、品貌自不用说,程乃珊的书中认为陆小曼敢于离婚追求爱情,而追求爱情是“中国名媛投向时代的开幕式”。不过书里最被推崇的还是一位叫李霞卿的名媛,她出生名门,十六岁成为电影红星,随后息影,去瑞士拿到飞行执照又去美国的王牌航空学校进修,淞沪之战爆发,这位名媛又投入到抗日救亡工作中。
宋家三姐妹、林徽因、陆小曼、李霞卿……一个个名字熠熠生辉。
不少人对中国名媛的认识还停留在“民国范儿”中
因此,程乃珊对于那些时代的交际花很是鄙视,认为“人们通常将名媛混同交际花,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交际花只是以编结关系网供自己过体面又张扬和阔绰的讲究排场的生活而游刃有余在异性间,她们对社会仍是冷漠和麻木的。”程乃珊的定义对人们影响很大,例如她的书中称“章含之是中国最后一位正牌名媛”。这个头衔被多家媒体广为引用。而不少人都写文章谈到真名媛和假名媛的问题,大抵也就是程乃珊笔下名媛和交际花的区别。
于是,不少人用“中国有真贵族吗”一样的句式问,“中国有真名媛吗”。…[详细]
但“名媛”也始终和“贵夫人”、“富家女”、“交际花”联系在一起名媛的英文单词其实是“socialite”,这个词语是《时代》杂志的创始人之一布里顿·哈顿在1928年创造。原意指的是在一个强调努力工作的清教徒社会里那些富有的有闲阶级。这些名媛的打扮、穿着乃至一举一动都是城中谈资。在1938年,一位叫科尔·波特的美国音乐家就写了一首歌反映当时社会的风气,这首歌第一句唱到“哈里逊·威廉姆斯的夫人是全城穿得最好的女人,关我什么事?”哈里逊·威廉姆斯其实是当时的美国首富。他与夫人蒙娜在1926年结婚,生活极尽奢华。而在1933年,蒙娜还被选为“全球最佳着装女性”,据说也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美国人。而在当时,欧洲人是不太用“socialite”这个词语的,认为这和贵族精神相悖。像是著名的巴黎名媛舞会,用的就是“Débutantes”,意指初涉社会的(贵族)女性。当然,现在,欧洲媒体也用“名媛(socialite)”一词也用得很欢。
当下,全世界最出名的“名媛”莫过于帕里斯·希尔顿。欧美新名媛们混迹于时尚、慈善圈,不是娱乐明星,却是八卦报纸、网站的常客,暴露于镁光灯下,互相攀比成风。不过,她们和中国名媛的区别是,中国名媛虽然也和时尚圈结缘,和慈善活动有联系(像是赵欣瑜就曾经在嫣然天使基金会2007年慈善晚宴上,以人民币120万成功标得王向明的《沉睡的微风》画作,成为当晚的标后),不过却社交活动还是更为低调,比较少为大众所知。而美国名媛则年轻化、透明化,甚至像是一份“职业”。
可以说,民国范儿的“名媛”可能更接近传统贵族定义,不仅强调血统更强调一种精神,而现代的“名媛”则更接近于最初的美国定义,与物质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详细]
人们惊诧于有人自称“京城名媛”,其实就反映了国人对“名媛”的态度知名法律学者徐昕发微博说:“开眼了,竟然有这样的认证:京城名媛”。这条微博被广泛转载,其实就反应了人们对“名媛”的态度,中国人绝没有把“名媛”当成一个褒义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