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道会,銮舆会。三声礼炮响后,一排排的对子马,一排排的武士和宫娥,旌旗猎猎,銮铃阵响,整齐前行。    |
     第二道是韶音会,主要乐器是笙、管、笛、萧、手鼓、铙钹、云锣等。是喇龘嘛、道士、尼僧吹奏着走在一顶无底大轿内。此会也叫逍遥会。 |
     第三道会是中幡,中幡是用两丈余高的粗竹竿子制成,竹竿顶端有三层红罗伞,伞下束有一弓三支箭。 弦以下是红地白牙边长幡,耍幡人一队几个幡同时耍,耍出许多花样来。 |
     第四道会,马叉。一队几十个叉同耍,也要耍出许多名堂来。 |
     第五道会,花钹。扮演者均为十几岁五官端正的少年,双手各执一小钹一组四人,一队可若干组,分自打、对打、互打、递打。以大鼓和手锣配音,可打出许多花点,作出不同舞姿。此项目不仅由县内小学群体传承,还远传至承德以及东蒙各地。 |
    第六道会,高跷。一队可百八十人,扮演各种戏出人物。 |
    第七道会,秋千。该会形式是二十四人抬一平架,平架中间部分立纺车架,由十几岁的少女数人,在架上表演。此道会失传已久,急待抢救。 |
     第八道会,挎鼓。扮演者为八名青年,以彩带斜挎一面大扁鼓,另有四名少女,腰系彩带,两手各持小钹配音。表演形式,以单锤击鼓心或滑鼓边,根据七十多种鼓谱,作出多种舞姿。 |
     第九道会,抬歌。形式是,由八人抬一大八仙桌,桌上摆满茶坛、掸瓶、大镜子等摆设,各种摆设中间都出有铁芯子,与摆设上缘平齐有一铁镫,上端与腰平有一半园形的护腰。扮演者皆为少年男女,足登铁镫,把腰绑在护腰上,扮演成各种戏剧人物。一个抬歌一出戏。一队可几个抬歌,抬桌之人随鼓乐齐走,表演者随着上下摆动的劲自然扭动。 |
    第十道会,英雄会。扮演者均为青壮年男子,表演节目有罗家枪、秦家锏、呼家鞭、岳家锤十八般兵器应有尽有,拳脚对打,有二郎拳、大猴拳、八步短拳。集体表演的六十四路八卦长拳,持械对打有单刀对花枪,捎子棍单打齐眉棍,八仙剑对八方刀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