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根据美国劳工部等部门的最新统计,按照百名全职工人事故发生率排行,排在第一的是制造业,随后依次为建筑业、农业、运输业,排在最后的竟然是采矿业——它甚至比零售业的事故率还低!
其实,美国也有过矿难高发期。据专家统计,到20世纪初期,美国的矿难每年致使近6%的矿工葬身井下。可美国是如何让采矿业这个在所有人看来最危险的行业,变成比商业零售、医疗保健等行业还要相对安全的行业的呢?
研究过美国行业和生产安全的人可能会列出一串长长的答案:安全投入充足,强制性安全培训十分普遍……这些因素确实很起作用,但恐怕仍不能算保障美国采矿业安全的决定性因素。无论从其发展历史看还是对照其现实运作,有两个更具决定性的因素值得强调:一是强大有力的工会组织,二是科学有效的政府监管。
作为最强大的利益集团之一,工会组织对美国政治生活影响巨大。成立于1890年的美国矿工联合会,鼎盛时期曾拥有10万名会员,几乎囊括了所有美国矿工。这一工会组织不仅以追求8小时工作制、工资谈判权等为己任,更将推动煤矿安全生产和保障矿工健康作为其核心使命。
工会不仅自身在安全生产方面开展不懈努力,还几十的如一日地开展政治游说,最终促使国会在1969年通过了保障矿业生产安全的历史性法律——《联邦煤矿健康与安全法》。这部法律不仅成为矿工们组织起来保障生产安全的利器,更催生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政府安全监管机构——矿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
与国内的安监部门相比,美国矿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在监管体制和机制上有两个明显不同:一是在人事、财务等各方面都完全独立于地方政府和矿业企业;二是安监官员在全国范围内定期交流任职。这就完全斩断了安监部门同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联,有效遏制了地方保护主义和监管腐败的影响。
安全生产形势一直未曾得以根本纾缓的中国,是否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呢?
(张智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