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52|回复: 1

[散文 随笔 杂文] 我的新闻之路

发表于 2013-2-1 11:31:1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我的新闻之路

刘运喜

我走上新闻之路,与大学时代的宣传委员经历有关,与媒体老师的指导鼓励分不开,与宣传工作的职责要求离不开。
难忘大学宣传委员的经历

俗话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尽管父母没有遗传给我一个聪明的大脑、智慧的基因,但他们却教给了我勤劳俭朴的美德。在大学第一年,因为比较勤奋比较努力,我各科成绩不错,名列全班前茅。第二年,同学们一致推举我当学习委员,但我最终选择了宣传委员,因为自觉宣传委员的工作可能更适合我文静的性格和对写作的爱好。担任班上的宣传委员后,每天除了上课、完成作业外,我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图书馆自习室,不是读书,就是写稿,很少出去玩。凭着自己的勤奋,笔耕不辍,学校广播站几乎每天都会播出我的稿件,有时甚至一天播二三篇。午饭时一边吃饭,一边听着自己的文章被播音员用甜美的声音播出来,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偶尔也能在校报上看到自己的豆腐块,心中的窃喜是不言而喻的。很快,我开始全校“出名”了,不管认识的不认识的,不管老师还是同学,都知道政治系有个叫刘运喜的同学,甚至其他系一些爱好写作的同学还慕名寻来跟我认识,切磋交流,成为我的文友。一些老师下课后也开始对我投来德州的眼光,主动找我说话,与我交流。系里的宣传工作因为有了我和其他同学的共同努力,一跃成为学校的先进单位。我个人也因此收获了一系列荣誉,连续多次被评为学校的三好学生(一等奖学金)、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优秀通讯员。在系里的推荐下,我还担任了附小小记者团的义务辅导员,跟小朋友们聊新闻,带小朋友们做采访。
大学期间,除了在校报和广播站发稿外,我还参加了校学通社和团讯记者,采访过省优秀大学生严华同志,参与创办了《亚运风》小报。同时在湖南日报“三湘拾零”发过稿,在常德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文章被常德人民广播电台播发。所有这些,都是我大学弥足珍贵的经历,给了我鼓舞,给了我信心,给了我力量,对于我今天走上新闻之路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感谢媒体老师的指导鼓励

我现在能够写出几篇像样的新闻稿来,与媒体老师的指导、鼓励和帮助是分不开的。早读大学时,系里有一次邀请到湖南日报原副总编金希光老师给我们讲课,让我受益匪浅,至今记忆犹新。金总编给我们讲的题目好像就是《培养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锐性》。主要讲了什么是新闻敏锐性、新闻工作者为什么要培养新闻敏锐性、如何培养和训练自己的新闻敏锐性等几个问题。金都是告诉我们,生活中时时有新闻,处处有新闻,关键是寻找,是发现,关键是具有一双发现新闻的慧眼。不要让新闻来找我们,我们要主动去找新闻。这个讲座一直影响我到今天,让我深深懂得了作为一个通讯员培养新闻敏锐性的重要性,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新闻,寻找新闻,捕捉新闻。
大学毕业后,工作的当年,我凭借自己对新闻的兴趣和年轻时的热情,自费报名参加了石家庄文学艺术函授进修学院、石家庄人文函授教育中心的新闻专业学习。学习的课程包括新闻概论、新闻采访、消息写作、通讯写作、新闻摄影基础等。虽然是函授,主要靠自学,但学院(中心)给每个学员指定了一名指导老师。学习期间,为了便于实习采访,学院(中心)还给我们学员配发了采访证。指导老师很负责,每周都布置了一些实践作业,要求按时交作业,每次作业老师都给予了悉心的指导,进行了仔细批改和认真点评。所以,虽然与老师未曾谋面,但看到老师批改的作业,仿佛老师就在身边,就在给我们讲课,老师谆谆教诲的话语就在耳边。这次函授尽管时间不长,只有大约一年,却让我系统接受了新闻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教育训练,为我后来的新闻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工作后,我结识了一位自由撰稿的老乡,每天跑到基层一些单位和乡村,要吃要喝要材料,随便问几个问题,然后回家找出报纸上的一些类似文章,依样画葫芦写稿。虽然这位老乡是跑江湖的,靠嘴巴混饭吃,不是真正的新闻人,但从他那里我还是多少学到了一些采访知识,知道找新闻要主动,要勤跑,采访要会问,会记录,写新闻要善于学习借鉴。更重要的是,通过他,我有幸结识了邵阳日报的刘鹏老师、肖青华老师和其他几位编辑老师。可以说,早些年我之所以能够偶尔收获铅字的喜悦,陆续在邵阳日报上发出一些豆腐块,主要应该感谢这两位编辑的栽培和指导。刘鹏老师当时是副刊部的责任编辑,后来主持副刊版《星期天》的编辑工作。虽然我的文章一般,难登大雅之堂,但刘老师很照顾,无论言论还是散文都给我编发了一些。肖青华老师当时是政教部教育新闻的责任编辑,我的不少新闻稿件都是经她新手编辑见报的。
后来,我在投稿中又结识了当时邵阳广播电台的编辑袁光宇老师。袁老师年轻帅气,才华横溢,性格开朗,喜欢开玩笑,通过几次交往,我们竟然成了可以彼此掏心掏肺的好朋友。
当然,现在由于工作的关系,与媒体编辑朋友的联系就更多更勤,受到的指导,得到的帮助也更多。特别感到荣幸的是,我认识了红网、湖南教育网、为先在线、和谐网、中国焦点新闻网、邵阳新闻在线等新闻网站,和红辣椒评论、东湖评论、天府评论、金虎时评、龙虎评论、时评界等时评网站,得到了众多编辑老师的热情指导与帮助,让我进步很快,取得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成绩。在中国教育报、教师报、湖南日报、科教新报等国家级、省级报纸一年多次上稿。仅去年一年,发表纸媒稿件50余篇,发表网媒稿件200多篇。
接受领导的重托独力办报

业余时间除了喜欢写点东西外,没有更多的其他爱好,所以,学校升格后的第二年,我听从了同事的建议,报名参加了公开招考办公室秘书的竞聘考试,喜得第一名,顺利进入办公室。当年底学校创办了校报,我被聘为一版的责任编辑,说是编辑,其实无稿可编,完全要靠自己去采写。2006年下半年,办报人离职而去,校报处于半停刊状态。2007年我临危受命,从办公室调到宣传统战处,全面接手校报,战战兢兢开始了一人办报的局面。由于专业所限,师生中喜欢写作的人极少,能够写新闻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一人独力办报,本已苦不堪言,却同时还要承担起学校对外宣传的大任。既为了提高新闻写作水平,也为了培训学生记者,写出好新闻,提升办报质量,我逼迫自己再学习,重拾已经发黄的旧书,研读人民日报、湖南日报等大报上的新闻,参加新闻业务培训,认真学习、仔细研究新闻写作的规律、要求、技巧,尝试创新写法,充分挖掘提炼主题。对于同一新闻素材,我尽可能根据需要提炼出不同主题,坚持写稿内外有别,以不同的版本发表在校报、校园网和社会媒体上,全方位、多角度宣传。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和研究探索,我不但积累了大量丰富的资料,而且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认识,2011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关于高校校报工作的培训教材《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校报工作者》。让始料不及的是,该书出版后受到省内外同行的一致好评,不到半年,全部销售一空。我校校报在全省全国同行中有口皆碑,多次荣获高校校报好新闻奖。
感言:我的通讯员苦乐观

总结我当通讯员的经历,感觉有苦也有乐。找新闻、写新闻,是通讯员的主要工作内容。所谓找新闻,就是获取新闻线索,深入采访,收集新闻素材。写新闻,当然就是主题提炼、行文构思和具体的写作修改。对于通讯员来说,采写新闻,不一定是上班工作时间,大多数情况下是业余时间,需要牺牲不少休息时间,牺牲与家人的天伦之乐,需要一个人的孤独。这就是我所理解的通讯员的苦。但是,每当看到自己的稿子经过编辑的修改润色后见报了,发布上网了,就好像自己的孩子出生了,成长了,脸上写满了高兴,内心荡漾着喜悦。这又是通讯员的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3 14:41:20 | 查看全部
到了这里,你将会结识更多的媒体人,相信你会在平台有再次质的飞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