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2-2 22:45:27
|
查看全部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框架分组织行为、个人行业和技术支持三个层面。首先,在组织行为层面,企业战略是所有人力资源问题的根源。通过企业的战略蓝图明确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及核心竞争因素,再根据核心竞争因素推导出企业的战略目标,只有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目标明确了,才能制定与之相配合的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战略是指员工发展决策以及处理对员工具有重要的和长期的影响决策。它表明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而这些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又给企业的人力资源计划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确立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后,企业就需要具体实施战略,也就是进入个人行为层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具体实施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之前,必须首先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评估,因为业务流程是组织架构直至岗位设置的基础和依据。在企业建立了清晰、高效的流程之后,再通过部门的设置和岗位的设置来实现流程的产出并控制流程的风险。如果把流程比做许多条贯穿企业的业务链,那么不同的岗位就是使整条链得以顺利运转的联结点,而在每个联结点上根据需要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员工。通过这种系统的方案,企业就将岗位同流程紧密联系起来,使岗位设置有据可依,从而解决了“一人一岗”或“因人设岗”的问题。如果我们忽视业务流程的优化,那么我们在旧的业务流程基础上建立的岗位设置以及相应的能力模型,绩效考评都可能无助于提高企业效率,甚至产生负面影响。这可能是许多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项目后没有产生效益的主要原因。
在人力资源战略实施方面(个人行为层面),包括了个人能力素质模型的设计,薪酬福利和激励机制的建立,人员配置和人员培训等。能力素质模型是基于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及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责,明确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其中包括和企业核心竞争因素紧密联系的核心能力素质,以及针对不同部门业务性质所需的专业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模型将应用在人员的招聘与任用、培训与发展、考核与评估及报酬与晋升等方面,为之提供参考的依据。
接着采用岗位评估模型,通过对岗位评估要素的考量,评估不同岗位的“相对价值”,从而在组织内判断合理的岗位级别。同时在个人绩效管理体系中,基于部门的绩效指标确定个人的关键绩效指标,从而将个人的绩效同部门乃至组织的绩效挂钩。
最后,根据绩效考评的结果,结合市场、岗位评估结果与员工能力等因素建立薪酬福利和激励机制,从而将薪酬福利体系同绩效管理及岗位评估联系起来,减少“大锅饭”现象。
在人员配置方面我们主要有两大任务:预测与计划人员需求以及招聘、选择及雇用。人员配置应按照以下主要管理流程来进行。首先应把人力资源提升到战略高度,确保高层领导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支持,我们首先应在组织构架上确定人力资源部门向高层直接汇报,人力资源部门参与战略性的方向和目标的讨论。然后,把员工能力和远期目标及商业计划联系在一起,人力资源部门定期和业务部门会谈时,确定人员需求和招聘计划。在企业内部建立人力资源管理计划时,需要我们去做的是基于企业核心技能建立人力资源计划:确定不同的用工选项,如雇用临时工、合同工,以及培训或交叉培训是否优于雇用新人;设计处理员工冗余的机制;探索采用外包业务的方式;考察当前和未来的劳动力走势和地区分布是否符合公司需求。同时建立人员及时补充策略,填补职位空缺。此外,还必须制定员工职业发展计划和重要岗位的后备人才培养计划,重要岗位的接替计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