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好新闻都是“抢”出来的
——军报夜班处理舰载飞机有关稿件的几点感想
范江怀
如果要评选今年的十大中国军事新闻,航母“辽宁舰”入列及舰载飞机在舰上成功起降,想必会位列其中。舰载飞机之于航母的重要性,犹如航母之于海军的重要性。舰载飞机能否在航母上起降,是一艘航母能否形成战斗力的关键。所以,我国国产战机能否在“辽宁舰”上顺利起降,理所当然地就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作为军事新闻旗舰的《解放军报》,在这场新闻大战中,应该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处理几篇有关“辽宁舰”舰载飞机的新闻过程中,我刚好在总编室值夜班,亲历了有关稿件的处理,由此也有几点不太成熟的体会。
“抢”要选好角度
舰载飞机的训练,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低空通场、触舰复飞、着舰起飞。相比较而言,低空前通场的难度不大,触舰复飞是舰载飞机着舰起飞前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十八大开幕前,网上就传说海试的“辽宁舰”,已经成功地进行了歼-15触舰复飞的训练,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官方的证实。
如何将舰载飞机触舰复飞的新闻报道出去,同时又不违反上级的有关规定,只能采取一个迂回包抄的战术了。也就是说,选好进入新闻内核的角度至关重要。如果直接去写我舰载飞机触舰复飞目击记,审稿难以通过。
正值新闻媒体广泛深入地开展“走转改”活动,本报总编辑谭健和本报海军分社社长钱晓虎就到“辽宁舰”来了一次“走转改”,并荣幸地目击了我舰载飞机触舰复飞的训练。很快,一篇“走转改”的通讯写出来了,“顺带”也把舰载飞机触舰复飞的新闻公布于世。该通讯见报后,各媒体竞相转载,在十八大之前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有的媒体在转载时甚至这样说:中国军方第一次证实了我国舰载飞机成功地进行了触舰复飞的训练,这无疑是献给党的十八大的一份厚礼。
记得谭总把稿件交到我的手上时,通讯的标题是“滑跃14°”。谭总觉得标题不太理想,让我重拟一个。我就拟了这样一个标题“滑跃14°:中国海军冲向苍穹”。后来谭总把标题定稿为“滑跃14°:中国海军起飞的仰角”。
我觉得,这篇通讯巧就巧在进入的角度好,视角独特,抓住了舰载飞机起飞的那个“仰角”。舰载飞机要从航空母舰上起飞,光有速度不行,还得选择一个起飞的最佳角度。否则,你有再快的速度,也飞不起来。写新闻也是如此,光想到去争速度抢新闻,没有合适进入的角度和独特的视野也不行,其结果很有可能是欲速而不达,抢不到新闻。
很多年前,著名电影导演冯小刚谈了自己当导演的体会。他说(大意),他是画画的,不是科班出身,要进入电影导演的殿堂,很难!最初他是从大门口走进去的,结果被人家轰了出来;后来,他就破窗翻了进去,结果还是被人家扔了出来;再后来,他又爬到屋顶上,揭开屋顶跳了进去,结果还是被人家踢了出来;不甘心的他,最后是在地底下挖了一条地道,才钻进了导演的殿堂。
我想,写新闻也是如此。只有找到合适的路径,选择好进入的角度,拥有独特的视角,才能直达新闻的内核,抢到鲜活的新闻。《滑跃14°:中国海军起飞的仰角》抢在十八大开幕前推出,意义非凡,是一个抢新闻的成功范例。想想看,我舰载飞机触舰复飞如果不在十八大开幕前发出,而在十八大闭幕后发出,就有可能与舰载飞机顺利进行舰上起降的新闻叠加起来,这样的话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了——至少是报道舰载飞机的3个飞行训练阶段不够完整。
“抢”要体现速度
抢新闻没有速度不行,特别是多家媒体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时,没有速度,在第一时间肯定是抢不到新闻的。抢新闻,不仅是一个体力活儿,更是一个智力活儿。在抢时间争速度这方面,新华社是高手,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记得1990年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办时,新华社为了在世界几大通讯社中,抢到第一个发出亚运会开幕消息的桂冠,进行了精心准备,派出了专门的记者,事先写好了开幕的消息,只等领导人宣布开幕的话音一落,就摁下了发送稿件的按键。结果,新华社还真抢到了第一个发布亚运会开幕消息的头衔。
我歼-15飞机在11月23日和24日,顺利地完成了在“辽宁舰”降落和起飞的训练。有多家媒体随舰采访,相关部门也规定了25日为各媒体统一发稿时间。新华社在这次多家媒体的同台竞争中,也抢到了第一个发稿的头衔。24日晚12时刚过1分钟,新华社就在2分20秒的时间里,迅速地发了5篇有关舰载飞机在“辽宁舰”顺利起降的稿件:我航空母舰顺利进行歼—15飞机起降飞行训练;LSO着舰指挥官——航母舰载机部队的灵魂;舰载战斗机飞行员选拔培养堪比航天员;歼-15战机,凶猛强悍的空中“飞鲨”;飞行甲板话航母——访“辽宁舰”副航空长李晓勇。与此同时,新华网不仅推出了相关文字报道,还贴出了15张舰载飞机起降的高清图片。
当时我正在总编室值班,一版的大样已经看完两遍,就差点印了。看到了新华社播发的通稿,真是佩服人家新华社抢新闻的意识。
我们在“辽宁舰”上有两名随舰采访的记者,当然不能用新华社稿件,得用自己记者的稿。拿起电话就直拨“辽宁舰”总机,我们要在第一时间找到军报记者,让他们把稿件赶紧发回来。
“辽宁舰”的电话不好打,好不容易打通吧,还没有人接电话。反复几次后,我让“辽宁舰”的接线员直接把电话接到航母驾驶室。即便是如此,电话依然没有人接。后来才知道,航母正准备进港呢,哪有人有空接你的电话呀。往“辽宁舰”政委梅文的舱室打了十几次电话后,终于听到了梅文政委的声音。人家也不是不接电话,忙着呢,好不容易得闲回到舱室,就碰到了我的电话。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折腾,最终找到了随舰采访的李选清副总编辑和柳刚记者。文字稿很快发回报社,但舰上上不了网,图片无法传回。后来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才通过卫星电话传回了两张图片。我们随舰的记者其实也没错,他们在训练结束的当天就把新闻稿件写好了,送审手续也办完了,相关图片也审完了,等着按规定在25日把稿件发回报社就完事,没有想到新华社会在凌晨抢了一个先。
新华社抢发新闻,也促使我们不得不抢。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还得感谢新华社。如果我们在25日凌晨不去抢这个新闻,25日白天以央视为首的各媒体把舰载飞机在“辽宁舰”上顺利起降的新闻“轰炸”了个遍,我们的报纸在26日再把相关新闻发出来,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作为中央军委机关报,在抢新闻的过程中当然要守纪律按规定办,但这不并等于要我们按部就班办。新华社在25日规定的发稿时间一到,就在第一时间把新闻发了出去,抢的意识非常强烈。作为一家纸媒,虽然不像通讯社和网站那样滚动发稿,但也必须具备抢的意识,抢新闻也要有创新思维,抢新闻不再是以天和小时为单位来计算了,而应以分和秒来计算了。否则晚一两个小时,就有可能晚上一天。
“抢”要讲究力度
抢新闻要有独特的角度,要抢时间争速度,还得讲究抢的力度,这样我们的新闻才会有深度,有传播力,有影响力。
“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正式交付海军”消息发布后,军报出了“中国首艘航母交接入列特刊”,用3个整版的版面,对“辽宁舰”作了延伸报道,并全面解读了航母的前世今生。对一个武器装备用这么大的版面进行报道,在军报的历史上前所未有。颇有力度和深度的报道,不仅彰显了军报报道军事新闻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一经推出还受到了受众热捧,各大网站纷纷转载。
我歼-15战机在“辽宁舰”顺利起降后,军报一版在第一时间推出了《歼-15在“辽宁舰”顺利起降》的纪实,同时在第3版刊登了海军有关专家对舰载机起降训练的解读《海军航母战斗力提升的阶段性标志》。第二天,军报又在重要版面刊登了本报随舰记者的见闻《航母凯旋之夜“不眠人”》,刊载了言论《请不要怀疑中国人的能力》。
舰载战机在航母上成功起降,一时间成了国人的热门话题。《解放军报》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报道,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受众需求,也成了各大网站重要的新闻来源。
像航母入列我海军这样的新闻,要多少年才能等来?所以,一旦碰到此类新闻,我们要抢,不仅要抢出速度,抢出智慧,抢出水平,还要抢出军报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真正把一个好新闻做大做强,做出经典来。
(作者系解放军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