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欢聚的日子。然而在我们身边,还有这样一群矿工,这些工作在最平凡岗位的他们,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幸福时刻,坚守工作岗位。春节前夕,笔直来到他们身边,真实地感受和倾听了这群地心深处的留守者……
【跟帖:1122期】地心深处的留守者
金银贵
2月4日11点30分,重庆能源集团松藻煤矿,安瓦队员工李彬和工友们早早地来到了连队,开始了解今天自己所负责的区域。
“今天我负责的是6号335回风上山。”李彬告诉笔者。
12点20分,李彬除穿戴上工作服,自救器,瓦斯监测仪外,更备了两瓶矿泉水,一瓶胶水、胶布、剪刀等,全副“武装”的他登上了井下平巷人车。
12点30分,人车开始启动,呼呼的冷风开始往人身上灌。嘈杂的人声在人车启动后,戛然而止,只能听到车轮和钢轨碰撞的声响。李彬和其他工友一样,开始斜靠在座椅上,享受着这短暂的休息时间……
33度的巷道,笔者只能“爬行”
“这就是6号335回风上山。”13点17分,李彬在25千瓦绞车处填完瓦斯检查牌后,指着一条笔直的上山告诉笔者。
重庆能源集团松藻煤矿6号335回风上山,属于该矿技改扩能的重点工程,也是这个建矿已54年老矿目前施工最陡的一条巷道,现已达33度。灯光照射处,看不到头。
“小心点!”在上山时,李彬在前面不时地提醒着。笔者每迈出一步就会向下滑动半步,只好用手抓住旁边的保险绳,费力地手脚并用往上爬行。哗哗的矸石声在身后不绝于耳。仅仅只走了十几米,巷道的温度就明显地高了很多,挽起的裤管里、鞋里全灌满了小石子,汗水更是直往外冒。只两口,随身携带的矿泉水就底朝天了。爬了仅四分之一的路程,笔者已感觉到心干舌燥,嗓子眼直冒烟,更觉得身上带的矿灯,压缩氧自救器全都成了累赘,恨不得全都扔了好轻装上阵。还好,李彬递给笔者一瓶矿泉水,招呼休息下,再继续前行。
694米距离,笔者爬了1个半小时
“碛头到了!”前方不远处,一堵“墙”立在了面前,这就是碛头,李彬回头告诉笔者。而此时,笔者早已浑身仿佛散了架一般,双腿更是灌满了铅一样的重,一下子就瘫坐在了矸石上。
李彬告诉笔者,这条694米的上山他要来回爬三次,才算完成今天的工作。他说,瓦斯员工作就是不停地走,检查巷道内的甲烷(CH4)、二氧化碳(CO2)浓度情况。有时,他们会趟着齐腰深的水去一些巷道检查瓦斯。为了防止感冒,队上随时都配有感冒冲剂,出井到队上喝上一口,就没事了。
笔者算了下,李彬如果爬三次,就需用4个多小时的时间。而仅仅一次,在这条694米的上山,李彬就填了18块瓦斯检查牌,缝补了两处有漏风的风筒,对四台耙矸机,一台25千瓦绞车,五台风电闭锁开关进行了检查。工作虽然繁琐,但李彬干得非常细致和认真。
全家能吃个团年饭,妻女盼了22年
1991年,在掘进队受伤的李彬调到了劳动强度相对轻松的安瓦队从事瓦斯检查工作。这一干就是22年。
在这22年期间,每年的大年三十,李彬都是主动加班在井下检查瓦斯,未曾和家人吃过一顿团年饭。
去年大年三十,矿上担心+50巷道的局扇停电,需要有人坚守。正在家准备团年饭的李彬得知消息后,二话不说,扔下一家大小,抛下一句:你们自己吃别等我了。就匆匆下了井。直到凌晨一点钟,饥肠辘辘的李彬才拖着一身的疲惫赶回家。
今年,妻子已给他备好了他爱吃的腊排骨、腊猪脚。他也计划着给女儿做她爱吃的水煮肉片。但昨天,队上在安排年三十加班的人员时,他再次报了名。
“是我愧对她们!”李彬眼圈有点发红。他告诉笔者,瓦斯员工作特殊,关系到矿上的安全,一年365天,都必须有人在井下留守。他微微一笑说,迟一点团年也没关系。
“我们理解他!”对于父亲每年大年三十都执着地留守在井下,读大学的女儿李雪明白,是父亲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必须有人留守在井下,保证矿井安全。她和母亲也盼望着,家人一起能吃个团年饭。
22点30分,李彬开始出井,此时的矿区已是一片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各种彩灯相互映衬,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好漂亮的矿区夜景!”李彬满脸灿烂,丝毫没有疲倦感,浑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