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天气渐渐回暖,雨量开始增多。万物生长都离不开雨水滋润,但若雨水过多,湿气过盛,不仅浑身会有沉重感,还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雨水节气湿寒重
农谚曾说:“雨水节,雨水代替雪。”意思是说,雨水之后再出现降雪的可能性已经很小,而空气中的水分却逐渐增加,不仅温度低,而且寒中有湿。
此外,“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俗话说的“倒春寒”现象仍经常发生。而这种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除了对已经萌动和返青的作物、林、果等的生长产生影响外,对人体的健康危害也很大。
多吃温补食物
人体的湿气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体内自然产生的,如脾胃功能不好的人,湿气就比较重。还有部分湿气是“外来”的,特别是现在雨水、阴霾天气增多,空气中湿气比较重,一不小心,这些湿气就会通过皮肤、呼吸道侵入人体。
那怎样区分人体是否有湿气呢?如果舌苔较厚,四肢乏力酸软、小便混浊、大便稀薄,那就说明体内湿气较重,应及时进行调理。
《内经》中说“湿气通于脾”,所以,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健脾祛湿。
不要吃酸性的食物,应该要多吃些温补性的食物,如洋葱、大蒜、大白菜等。养生专家提醒,对于脾虚寒湿的人来说,少吃刚从冰箱拿出的食物,包括一些水果。
除了多吃温补食物外,也可以喝点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等泡制而成的二陈汤,或者将米仁、莲子熬煮成粥,也有利于健脾化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