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07|回复: 0

实验室设在练兵场

发表于 2013-2-17 22:16:4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春节一过,兰州军区某测绘信息中心官兵再次打起行囊,带着课题奔赴雪域高原的野外实验室,开始了又一次科研创新之路。
    胸纳经纬天地宽。组建8年来,这个主要执行测绘保障任务的单位,在一次次征战高原、翻越一座座高山的同时,也在苍莽西北大地书写了一项项科技创新、保障打赢的辉煌和奇迹。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4项成果获国际发明奖,10多项创新成果填补国家和军队导航测绘领域空白。去年年底,解放军四总部授予他们“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
    小团队敢于攻关尖端项目
    贺兰山古战场,一场实兵对抗演习激战正酣。
    中军帐中,指挥员和参谋人员依托某三维立体标绘系统,从容分析战场态势、拟制作战方案。指挥屏上显示的,不是密密麻麻的等高线,而是起伏有致的三维画面:地物地貌、军标符号全部立体呈现,武器装备、毁伤打击的声像效果形象逼真,如同欣赏一部全景式的战争大片。
    作训参谋王伟告诉记者:“三维环境下的实时标绘,少了符号与实体的转化环节,为指挥员熟悉战场态势提供了更加科学快捷的决策依据,极大提高了作战指挥效率。”
    4年前的一次演习中,正在电脑上标绘作战图的某部一名参谋挠头抱怨:“这标图要是能轻松些、逼真些就好了!”
    说者无心,一旁的中心主任王明孝却深陷思索,现代模拟作战对战场逼真性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平面标图已无法形象表述战场态势,开发一套直观便捷三维标绘系统,显得尤为必要。
    三维标绘,这在全军尚无先例。下定决心的王明孝没有迟疑,召集地理仿真、地理信息、三维动画、多媒体等近10个专业的技术人员,定课题、制方案,连续干了一年,攻克上百个技术瓶颈,终于开发出一套三维标绘系统。
    系统在部队试用后,他们又组织多个小组深入部队调研,对反馈的显示、推演、融合等30多个问题作了进一步完善,该系统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如今,这套系统已在兰州军区部队广泛普及,兄弟单位纷纷上门取经,总部领导评价该系统“使军事标绘跨入了一个新时代”。
    科技创新只有与战斗力对接,才能焕发强大生命力。中心领导介绍,中心与兰州军区各级作训部门建立了情况收集和信息反馈机制,所有的科研课题都是来自训练一线,创新攻关的成果都实现了战斗力转化。
    某型导弹研制期间,数字化地理信息的研制保障遇到难题,有关部门找到测绘信息中心。“部队需求就是我们攻关的方向!”11名技术人员组成的课题组二话不说开赴戈壁深处的试验区。艰苦的测绘从盛夏到寒冬,他们又带着数据一头扎进实验室,经过5个月的鏖战,最终完成了该武器系统专用的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研制任务。经过不同距离、不同环境、不同气象条件下的测试,该型导弹全部精确命中,精度达100%。该项目获当年全军测绘领域唯一的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部队官兵写来感谢信:“你们为导弹装上了眼睛,真了不起。”
    部队呼声就是攻关动力,保障打赢就是最高标准。近年来,测绘信息中心在高标准完成战役集训、军事演习、抢险救灾、国家重点工程等多样化军事任务地理空间信息保障任务的同时,先后完成了战场多维仿真、武器制导、数字化铁路、战场多维仿真等20多个尖端科研项目。
    内陆“小作坊”有着“大视野”
    家小业小,干部战士加保障人员不过寥寥百余人;地处西北内陆,创新条件有限,信息相对闭塞。在这样的条件下,测绘信息中心如何搞出那么多创新成果?中心政委许仕敏介绍,这源于科研团队敏锐的眼光和融合的视野。
    多年前,王明孝带队对某山峰进行夜间测绘,由于手电筒点亮耗尽,无法看清地图,在山岭间转悠了一晚上,也没找到准确方位。“夜间测绘看不清地图会影响工作进度,若是在夜间战场上看不清地图,岂不成了任人攻击的‘瞎子’?”从那时起,他便暗下决心,要研制一种方便夜间使用的地图。
    2010年8月,王明孝在科技日报上看到一条“兰州大学王育华研制出某新型夜光材料”的新闻,难抑兴奋,立即与王育华取得联系。
    院校有成熟的新型发光材料技术,但要想将这种技术用于地图制作,还面临着防辐射、油墨比例、电子印刷、后期高精度制作等一个个难题,而这正是测绘信息创新团队的强项。随即,测绘信息中心与兰州大学确立了“环保型低碳夜光地图制作技术与生产工艺研究”的合作课题。
    制图专业带头人、工程师申亚鹏带领4个领域、9个专业的10多名部队技术人员,与地方科研人员组成了一个军地联合的科研团队,经过3个月攻关、上百次试验,新型夜光地图成功问世,经部队训练检验后广受好评。
    随即,一则“解放军军事训练告别夜盲症”的消息被国内外媒体大量转载。申亚鹏的团队又乘势而进,研发出夜光沙盘、夜光磁性队标等“夜光系列”产品,目前已在部队广泛普及。
    一张夜光地图,不仅照亮了黑暗中指挥员的眼睛,更照亮了军民融合的科研之路。
    西北地质灾害频发、部队多样化军事任务繁重。中心主动联合兰州交通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建成了“地质灾害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全天候实时监测、提供高精度三维信息、自动化预警等功能,颠覆了依靠大地测量和物理传感器的传统监测方法,为部队在抢险救灾任务中未雨绸缪提供了可靠保证。
    目前,中心与军地测绘部门、专业院校、科研院所的50多家科研技术单位建立了平台共享、人才共育、资源互补的协作关系,一大批辐射军地的科研项目,经过测绘信息中心的再开发、再加工,成功运用到部队。
    目之所及,行之所依。每当国内外导航测绘领域有新技术产生、新设备问世,测绘信息中心团队都会第一时间获取。2009年,一家企业研制出某国产新型导航测绘无人机的消息刚刚发布,中心就与厂家联系引进该型机。近年来,中心引进的数十种新设备、新技术,成为他们创新进取、硕果累累的有力支撑。
    大西北也能引来孔雀飞
    “中心打破常规选人育人的政策让我终身受益。”谈起当初直接从本科考取博士,业务处长刘兴科满怀感触。从初出茅庐的本科生成长为中心主管科研的业务处长,刘兴科走过了一条不凡的历程。
    那年,刚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心的刘兴科,在某系统性能分析会上对一组已写入报告的数据提出质疑,满屋子的“前辈”不仅没有轻视这个“愣头青”的意见,反而鼓励他进行研究。刘兴科编写了5组程序,提高了软件的运算效能,使系统更加稳定。初露才华的他很快被赋予某系统主要负责人的重任,在计算机旁泡了2个月,终于啃下硬骨头。
    2004年,刘兴科报考了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的研究生,那时部队正在执行青藏铁路勘测任务,作为业务骨干的他放弃考研日夜奋战在雪域高原,凭着军人特有的顽强与坚韧,在团队中攻克多项高寒地区测绘难题,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年来,刘兴科参与或负责研究的项目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被表彰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在33岁的年纪成为全军各个测绘信息中心最年轻的业务处长,未圆硕士梦的他还在中心支持下直接考取了信息工程大学的博士学位。
    对于只有大专学历的马怀武来说,“科研”曾一度是个遥远、陌生的概念。2004年,中心把他编入某项目课题组组长。名单公布后,就连马怀武自己都不由打鼓:“只有专科文凭,领衔一批硕士生、本科生,能干好吗?”
    中心领导的信任和鼓励给了马怀武信心。凭着丰富的测绘经验,他和课题组成员一起攻关,虚心向其他同志学编程、学软件,经过30多个日夜的鏖战,项目终于定型。
    此后,收获信心的马怀武先后参与或主持了10多个项目的研发工作,3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2项获国家专利,2011年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通过课题研究聚集人才,通过重大任务锻炼人才,通过重点培养优化人才,带来了人才建设的累累硕果。该中心硕士以上学历达59%,科技干部人人有项目,人人有成果,有32人受到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就连执行保障任务的士官也都有发明专利,创新、进取、成才在这里蔚成风气。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在外单位工作一年多没有成果的博士黄征,调入中心后参与的3个项目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去年作为访问学者被推荐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后;国防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陈珂,放弃留在大城市的机会,主动申请到地处偏远的信息中心工作。像他这样主动申请分配或调入信息中心的硕士以上干部,这几年就有十多个,他们的理由很一致,这里有识才用才的氛围,这里有成就事业的舞台。兰州军区一名领导深有感触地说,从前是“孔雀东南飞”,但有了信息中心这棵吸引人才的梧桐,孔雀如今也开始西北飞了。

(科技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