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进城办完事,路过一爿书店的时候,突然想起好久没有看书。于是,停下脚步,浏览一下书摊。
过惯了匆匆忙忙的日子,难得停下脚步清闲一会,很是怀念那种手捧一本书,嗅着淡淡的纸墨清香的时光,静静的享受那种安然生活的恬淡,那份远离世俗灵魂超脱的空灵。“那一本,还有那一本,都拿来。”像逛超市一样,匆匆忙忙选了几本书。要付钱的时候,才发现兜里就剩下15元钱。悻悻之下,只好盘算了一下:两本4元、一本5元的杂志,还剩2元钱,正好坐公交车。“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家都在忙着工作、应酬,谁还会在意书本。嗨!读书人就是酸,大姐你看,连买本书都要斤斤计较。”担心小店老板失望,我不忘自嘲了一番。 “哪能这样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物质之外,人总要有所追求,对不?”女老板看样子四十多岁,通过简短的交流,得知她过去是纺织厂的技术员,下岗后开了家小书店,外带出售一些饮料香烟。离开书摊,回头看看女老板,手捧着书本静静地读,全然不顾身边来来往往五颜六色的人群与路面上川流不息的车辆。隐于野,隐于市,还是隐于文字之外?不得而知。 作为发展中城市,重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谁还顾得书本里的小桥流水吴侬软语。至于文化的断层,那是衣食无忧的学者研究的话题。就像丁克一族一样的思维,活在当下,重在品味,绝不能因为压力而影响了生活质量,社会分工不同,自有人会繁衍子嗣,延续烟火,不必担心物种的灭绝。 受胸有点墨的二哥影响,从小就比较崇拜读书人的温文尔雅,很是尊敬有知识人。每每看见谁端着一张破报纸或者一本旧书慢慢品读,总会投向艳羡的目光,脑海里始终认为读书人纵观天下,洞晓是非,区别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庄稼人。因为思维定位的倾向,骨子里开始接近与效仿,一度还落了个奶油小生的定位。来到煤矿,整日面对热火朝天的大生产,思维也从书本飘落到脚下这片黑土地上,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统统抛到九霄云外。汗来水去中,肌肉长的比知识还快。 书非借不能读也。面对动辄几十元一本的“硬菜”,我大多时候选择了借书。做不成貂裘换酒、宝刀买醉的豪迈,只有做出知幸的虔诚,借来汗牛塞屋、灰丝蒙卷之书。书是借不得的,因为是借的,总担心人家来催要,压力之下,自然看得专心又迅速。若是自家的书,随时待命,反而会落得束之高阁的命运。世间万事也是同理,天下但凡那种会让你产生失去压力的东西,才能引得人重视和珍惜。当然,借人家的书,也不能白借,回报人家的就是在人家需要的时候帮助整理一些官样文字。 因为嗜好书里的那些事,与机关的一位朋友约好:允许在人家看过的废弃报纸堆里“淘宝”。为此,还得了个“礼部行走”的雅号。出于对文字的热爱,那些专属文人骚客的仙风傲骨早已置之脑后。每次去”淘宝“,蹲在一大堆报刊旁边,一张纸的翻阅,一本本的甄别。遇到心仪的就放在一边,其他,再按照原来的样子码放好(或者在翻阅的过程中帮人家整理好),以备收废纸的小商贩打捆。每次“淘宝”的过程中,十指总会沾满黑黑的油墨,像刚升井的矿工。这种黑色与矿井下的黑完全是两个概念,矿井下的黑是汗水浸泡的颜色,油墨的黑则透着研花入墨的馨香。手捧着满满的“战利品”,常常慰藉曰: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蹲下来,低着头,收拾报纸,也常常被别人误认为是收废报纸的小商贩。久了,也就习惯了。故,每次去机关“淘宝”,第一句话总会说,我又来收破烂了。好在大家彼此皆已熟悉,不再顾及太多。 年前,那位机关的朋友调走了,新来的同志不认识,也抹不开面子去人家一个刚毕业的小伙子面前“淘宝”。所以,有一阵子没有文字滋润心灵。有人说,越忙越充实,而我是越忙越感觉空虚,尤其是晚上散步的时候,总结一天的心得,除了多说了几句话,多做了一些工作外,内心总感觉空落落的。倘若,昨天与今天没有什么两样的话,人活一辈子与几十年又有什么区别呢。放空自己是为了更多的留白,如果每天都是放空的自己,灵魂也就失去了安放的净土。 知道我有这点爱好,大凡朋友、同事或熟人,每次前去造访,招待我的不是香茗烟草,也不是好酒美味,而是一本或一摞书籍。那种沉甸甸的感觉很爽,心中悠然升起一种被认可被尊敬的精神层面的小资满足。尤其是对方谈及自己的文字或者与文字有关的话题,仿佛漂泊的心灵有了皈依,游荡的浮萍找到了驻脚一样。尽管,轻轻的书本,在物欲横流喧嚣繁华的街市显得那么渺小,那么卑微,甚至与落伍迂腐、弱势群体画上等号。一度崇尚的书本,在遭遇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自身的价值也早已不可逆转。
公交车上,看见一被扔弃了香烟纸盒。虽不抽烟,我还是知道那包烟价值17元钱。可以买三本杂志还富余一张回程的公交车票。手里握着已经被攥出了汗的三本书,还不及一盒烟的价值。想到这,干脆拉开拉链,小心的把书连同高贵的虚伪一并塞进怀里,那样子,鼓鼓囊囊的像个偷了邻家桃子的孩子。转眼,公交车已驶出城郭,窗外大堤上一排排白杨挺直站立,两岸越冬的麦苗趁着轻柔的春风,开始舒展筋骨。几只麻雀时而觅食嬉戏,时而穿梭天空鸟瞰浮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耳边又回荡起书摊女老板的最后说的一句话,“读书的人,不浮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