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的环保官员,似乎已经对民众的批评有了“免疫力”,在水污染问题上,无论你老百姓怎么批评,我就是不回应,不解决,使问题成为老大难,使污染愈演愈烈。虽然河水已经脏到发出熏天的臭气,但媒体已然有了审丑疲劳,觉得不是新闻了,连曝光的兴趣都没有了。某些官员是可以选择视而不见的,他们自己可能喝着纯净水,可以飞到三亚去游泳,可以利用特权把自己与那些水污染和被破坏的环境隔离开来,营造一个“污染与我无关”的小世界小环境。可是,没有特权、没有资本的普通老百姓无能为力啊,水被污染了,他们得喝;河臭了,他们得每天经过那里闻臭味。
当官方一再回避问题时,于是,就有了重金悬赏邀请官员游泳的请求。这种请求中,确实包含着一种羞辱。
没有创新,就不会有舆论围观,没有围观,就解决不了问题。这种行为艺术上的“创新”,一方面,是制造新闻和话题,引起社会的关注;一方面是要让官员产生共同的利益痛感,逼着官员面对他们不想面对的问题:如果觉得水没有问题,就下来一起游泳啊——过去中国很多地方热衷于用这种方式,在作秀中进行危机公关。鸡被曝光有问题了,官员就当众吃鸡肉;河水有问题,就当众高调游泳;自来水被污染了,就对着镜头喝自来水,向公众传递信心。那好,现在悬赏了,你不敢下来,那就要么接受这种羞辱,要么痛定思痛去治理水污染,把河流治理得能够游泳。
这不是坏事,关键看官方的态度。虽然让政府和官员难堪,但这种难堪确实是政府治理不力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当然,这更是一个治理水污染的好机会,知耻而后勇,政府和官员要带着这样的耻辱感和压力感去治理水污染。悬赏下,今年不敢去游泳,问题不大,知耻就行了,得给出一个治理污染的时间表,什么时候可以游,如果有这种态度,这脸还不算丢得太大。(曹林)
来源: 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