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2-24 21:39:18
|
查看全部
三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劭,在其不朽的人才学专著《人物志》中,对"成功"的规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较为系统的论述:
(1)质理结合才能成功。质,就是人的资质;理,即所谓有"事理"。刘劭认为,一个人的资质与事理相应,就产生聪明,这种聪明发展到能充分认识把握有关整理的程度,就能成为这一方面的成功者。这与韩非子"得事理则必成功"的思想不谋而合。那么,什么是"事理"呢?按刘劭的说法,主要有四种:道之理,事之理,义之理,情之理。"道之理"指的是天地自然之理;"事之理"指的是社会、政治之理;"义之理"指的是礼乐教化之理;"情之理"指的是世事人情关系。一个人能否成功,全在于能否认识事理,而认识事理的根本在于具有与事理相应的资质,换句话说,人的主体资质与客观外界的事理相符合,才有成功的可能。刘劭把人的资质分为平淡、警彻、和平、机解四大类型。如果这四种资质与四种事理相应,就能成功,即成为"道理之家","事理之家"或"义理之家"和"情理之家"。道理之家,质性平淡,心灵性巧,思维细腻严密,因而最易与自然沟通;道理之家的成功典型是哲学家、科学家等。事理之家,质性机敏,多谋善断,行动果敢敏捷,能迅速处理烦难之事;事理之家的成功典型是政治家、军事家等。义理之家,质性平和,温文尔雅,长于理论的分析解说;义理之家的成功典型是教育家、艺术家等。情理之家,质性机巧,对世故人情了解透彻,能适应及把握各种情况变化;情理之家的成功典型是企业家、商人等。综上所述,人的禀气、质性是成功的内因和根据,有事理则是成功的外因和条件。质理结合才能成功,而质性最终决定了人一生的成就大小。
(2)发展特长求得成功。刘劭认为,人有八种能力,即聪、思、明、辞、捷、守、攻、夺。如果一个人同时具备这八种才能,并都很完善,那就"能通于天下之理",而获大成功;如果只有这八种才能的某一个方面,那就应发展为特长,在一个方面取得突破而成功。也就是,根据自己特长的不同,靠聪慧敏锐成功,靠发明创造成功,靠远见卓识成功,靠能言善辩成功,靠应变能力成功,靠稳慎缜密成功,靠勇猛精进成功,靠论说严密成功。欲成功,必须扬长避短,看准自己的才能,重点发展。
(3)整合要素取得更大成功。英雄是成功者的典型代表。刘劭认为,英雄是由"英才"的聪、明、智和"雄才"的力、勇、胆六种要素组成的。然而要有所成功,二者必须兼容。为什么呢?因为聪明的人,具有"英才"资质,却无"雄才"所具的胆力,那么他的见解就无法推动;而有胆力的人,具有"雄才"资质,却不具"英才"所具的智慧,那么他的事业也就无法取得成功。因此,"必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历史上张良这样的人才可算是"英"的代表,而韩信这样的人才则是"雄"的典型。英和雄的成分在各人身上往往不平衡,比例多的成分就决定了一个人是"英"还是"雄"。"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只有英、雄平衡的人才能为王。"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如汉高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就是这样的"英雄人物"。否则,"徒英而不雄,则雄才不服";"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因此,"雄"只能得雄才,"英"只能得英才。"一人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
以上仅是中国古代成功思想之沧海一粟。中国古代的"成功学"由此也可略见一斑。只可惜过于庞杂,没有形成专门的体系。我在多年的武学修炼和创业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思考成功的方法,同时潜心研究了古今中外近百名著名成功者的生平传记和文章著述,最后得出结论,成功者尽管时代、环境条件不同,成功的具体方法千差万别,但却有共同的、永恒的成功之道,这就是成功的五大核心要素,或叫做成功的五大基本法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