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相对于戛纳、柏林等电影节,奥斯卡应该是最能代表大众与精英、艺术与商业、好莱坞与其他地区电影之间平衡的典范。每人心中都有一个奥斯卡,但美国式的价值和思维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奥斯卡本身有自己的审美潜规则:
一、奥斯卡是反娱乐性的,在技术先进上,所谓艺术性反而置前,当然,艺术和技术兼顾是最佳。彼得·杰克逊2001年的《魔戒首部曲:魔戒现身》既有恢弘的视觉效果,也有深刻的心理刻画,从表面上看具有典型的奥斯卡相,但它却输给了《美丽心灵》。还有,《星球大战》于1977年惜败于伍迪·艾伦的《安妮·霍尔》;1982年的《外星人》败于传记片《甘地》;2009年的《拆弹部队》扳倒了《阿凡达》。
二、“美貌能帮你打进好莱坞,但却会阻碍你进军奥斯卡”,这意味着演员奖需要演技,但更需要选择人物角色的反差性,丑人、妓女、艾滋病人、弱智者、恍惚男、独裁疯子、同性恋、潦倒艺人、口吃国王等角色与本人反差越大越容易得奖。
三、审美性随时代而变化,因此,得奥斯卡者需要“生得逢时”。这要说到马丁·斯科塞斯,他是一位与奥斯卡之间恩怨颇多的大师级导演。1990年黑帮片《好家伙》、2002年《纽约黑帮》、2004年史诗传记片《飞行家》等具有人文反思的电影,在奥斯卡中屡战屡败。
四、奥斯卡钟情的电影有三大中心思想:励志,人物传记和残障主角。但所谓艺术性还是必须的,可也不鼓励剑走偏锋,在好莱坞片中,奥斯卡的英雄其实是反英雄。斯坦利·库布里克1971年的《发条橘子》败北就是例证。
五、非美籍导演,如美国犹太裔、意大利裔和德国裔及大量非美籍导演,一直是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宠儿。犹太人在好莱坞有权有势,好莱坞的建立,就是一批初代犹太移民为了避开美国东海岸爱迪生电影专利权而远走蛮荒西海岸的“投机之旅”。到今天,美国电影业从老板到职业制片人,犹太人比例仍然很高,如斯皮尔伯格、韦恩斯坦兄弟、科恩兄弟等。
斯皮尔伯格在2010年颁发最佳影片时说:“接下来将有一部电影会进入经典的艺术殿堂,但剩下的四部会成为大众心目中的经典。”典型的美国式场面话,等于废话。周江林
来源: 扬子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