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57|回复: 1

[深圳杂谈] 物价我们跟不上你的脚步!涨得太快:深圳主妇去香港打酱油

发表于 2010-11-3 09:21:0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深圳物价涨得太快 家庭主妇去香港打酱油
来源:中国证券报 

  “收获太丰富了,下次我要换个大点的购物车!”在香港上水火车站,满载而归的深圳主妇小雯心满意足地笑着,一边等车一边打电话向老公炫耀自己血拼的“战利品”——1.1港元一包的天然海盐、30港元一大瓶的家庭装飘柔、28港元36包装的得宝纸巾……

  她的手推购物车里,塞满的可不是访港游客热衷的奢侈品和进口化妆品,而是每天都会用到的生活必需品,甚至还有大大的一桶有机酱油。

  “没办法啊,深圳的物价涨得太快,不少东西已经贵过香港了。”精明的小雯算了这样一笔账:在深圳卖2块钱一包的食盐,香港超市卖1.1港元,折合人民币才9毛多;红富士苹果深圳已卖到6块钱一斤,平均一个都要4块钱,而同样大小的苹果在香港10港元能买四个;深圳的鸡蛋已经涨到9毛钱一个,差不多大小的鸡蛋在香港惠康超市23港元就能买30个,折成人民币一个还不到7毛钱;10卷装的维达卫生纸,深圳的超市卖32.5元,香港超市才卖28港元;750毫升装的飘柔洗发水深圳超市卖39块钱,香港61港元就能买两瓶……

  “如果一次多买点的话,不光能把来回的40块路费赚回来,还能省下不少钱!”持“一签多行”签证的小雯如今每月至少要到香港采购一次,基本只去离深圳最近的香港上水,路费便宜,给自己的厨房和卫生间补完货就走。

  像小雯这样的“换城”消费族,在深圳如今不少。随着深圳物价不断上涨、港元对人民币连续贬值,风行了近30年的港人北上购买日用品热潮似乎戛然而止,悄然转为深圳人入港扫货。小雯的很多朋友和同事,如今每每将砂糖、食盐、有机酱油成箱扛回家,连牙线、止血贴也一并买来,可谓乐此不疲。

  从深圳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来看,今年9月,深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8%,略高于全国3.6%的水平,但大多数深圳人感受到的物价涨幅则要远高于这一数字。

  在小雯每月辛勤赴港扫货的同时,她在香港的姑妈李太却好久不来深圳了。过去几年,家住上水的李太和她的姐妹团常来深圳喝早茶,然后就去超市狂购些水果、卷纸、袜子之类的便宜日用品,大包小包地返港。如今,李太和她的姐妹团都捂紧了钱包,不大愿意来深圳度周末了。“前几年深圳的物价还只是香港的一半,现在都追上香港了,吃个快餐也要二三十块,港币又跌得这么狠,我的钞票真是越来越不值钱了。”李太时常忍不住向小雯感慨一番。

  同样觉得囊中羞涩的是一些常年居住在深圳的香港人。以前深圳房价和物价都比香港低,不少中低收入的香港人选择在香港工作,在深圳生活。如今,这种“双城”生活模式也因深圳物价上涨面临改变,不少香港人不得不选择回流。

  家住深圳皇御苑的香港人黄先生近期正盘算着卖掉房子回香港生活。黄先生在香港上水一家制衣厂工作,月入一万四千港币,因为对香港的高物价感到力不从心,6年前他来深圳置业,每天往返深港两地,过上了滋润的小日子。“以前100元港币能换116元人民币,我经常带家人出去吃饭,每个月日常花销才三千多块人民币,现在100块港币只能换到85块人民币,花销却翻了一倍,再加上每月四千多的房贷,日子真是越来越不好过了。”倍感压力的他已经决定春节前带着妻儿回香港生活。

  昔日港人北上“扫货”,而今深圳人南下消费,尽管从大的概念来说,“深港同城”还有很长距离,但是从“换城消费”的变迁上,人们却已经感觉到了这种融合的加速。同时,深圳人更是感觉到通胀不仅仅是一种预期,而是活生生的存在。

脆弱供应体系给农产品价格火上浇油

  中国是一个耕地严重不足的国家。根据2005年数据,中国耕地总面积约为18.31亿亩,人均耕地只有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以这样的耕地面积养活13亿人口,难度极大。因此,中国高度重视耕地保护,不仅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还定期制定发布保护耕地的各种纲要、条例、通知、规划、指标,并明确提出在2020年前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国策。

  从理论和统计数据方面看,中国守住这条红线的可能性很大,但在现实生活中,18亿亩红线能否守住,却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据国土资源部数据,2005年至2008年,中国耕地净减少面积分别为542.4万亩、460.2万亩、61.01万亩、29万亩,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如果保持这一势头,中国在2020年前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问题不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单纯在数字上守住18亿亩红线,并不能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高枕无忧。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新增耕地质量差,可持续性差。近年来,耕地面积减少速度急剧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推行“占补平衡”制度。要占用耕地,就必须开垦同等数量的新耕地,否则就要交纳开垦费,由国家出资进行土地整理、开荒,开垦新耕地补充被占耕地。近几年,全国每年新增耕地都在300万亩以上,这在数字上有效地补充了耕地面积,是中国能够守住18亿亩红线的关键所在。但是,在土地整理、开荒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约束、人力不足和监管不到位,出现了大量不规范行为,许多用于整理土地的资金在灰色交易中流失,导致新增耕地质量往往较被占用耕地有很大差距。此外,中国可供耕种的土地面积有限,且尚未开垦的可耕地大多自然条件较差,因此,要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大量开垦新耕地,可持续性较差。

  二是弄虚作假严重。近几年,尽管国土部门采用了卫星执法等高科技手段,但在房地产利益的巨大诱惑下,各地政府、村委会、企业包括个人,都想尽一切歪门邪道占用耕地,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句话演绎得淋漓尽致。比如,有些地方以特色农业的名义,在耕地上盖起举架5米多高的大棚,然后把大棚当成房地产项目出售,谁买了大棚,就可以在大棚里面盖带花园的豪宅;有些地方则“以租代征”,将耕地从农民手中租过来,盖起医院或学校,然后将医院学校原来的地皮当作房地产项目开发出售,今后即使被发现,执法部门也不会把医院学校这类公益性建筑拆除,这就相当于把生米做成熟饭。花样百出的弄虚作假行为,不仅使大量良田被非法占用,还给统计数据掺了大量水分。

  三是软执法难以约束吓阻强大的利益冲动。对一些地方政府、开发商和一些村集体来说,干房地产来钱太快,诱惑太大,即使违法,被严惩的概率又非常之低,以至于国家法令根本吓不倒、约束不了他们。据权威部门数据,2009年全国共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4.2万件,共118人被追究刑事责任;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共查处违法用地行为3.5万件,共164人被追究刑事责任。面对如此低的处罚率和巨额金钱的诱惑,难怪敢于铤而走险的人如过江之鲫。

  现在中国农产品供应体系变得越来越脆弱。今年的农产品价格集体暴涨就是这种脆弱性由量变到质变的一种爆发。

  首先,大城市农产品自给能力严重弱化。根据相关报道,全国除上海外,各大一线城市的蔬菜自给率都不到30%,北京的蔬菜自给率只有10%。蔬菜粮食等农产品大量依靠外运,不仅运输成本高,而且会造成交通严重拥堵,且易受天气变化影响,供应不稳定。以今年夏季的京藏高速大堵车为例,由于北京农产品大量依靠外运,极大地增加了北京周边的交通负担,仅张家口每年供应北京蔬菜就达180万吨,需15吨载重货车12万辆次,如此巨量的农产品运输,再加上煤炭等物资运输,北京周边高速焉能不堵?为缓解高速堵车,唯一的办法就是再修建新的公路,而新的公路又将侵占破坏大量耕地,如此一来,就形成“占耕地需外运——需外运要修路——要修路占耕地”的恶性循环,不仅使北京这类大城市的农产品供应体系变得越来越脆弱,还降低了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效率,耗费了大量的能源资源。

  其次,全国各类农产品的生产布局失衡,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严重削弱。现在,经济发达地区耕地的逐步丧失,使一些农业发达地区的农产品产量占比越来越高,某一地农产品产量的高低往往可以左右全国某品种农产品的价格,比如:新疆的棉花、广西的蔗糖、吉林洮南的绿豆、山东金乡的大蒜、黑吉两省的粮食都是如此。今年绿豆和大蒜价格暴涨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再以棉花为例,原来山东、河南、湖北、安徽等省都是产棉大省,可是由于房地产热的发展、其它品种的挤占,这些省近年来棉花种植面积不断下滑,这使新疆棉花在全国棉花产量占比逐年提高,2009年已达40%,新疆棉花成为左右中国棉花供应的最核心因素。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蔗糖生产,广西蔗糖产量占全国的60%,在这种高度集中的生产布局下,一旦新疆或广西遭遇自然灾害,棉花和白糖价格自然会像今年这样暴涨。而黑吉两省的粮食外运量占全国粮食外运量的65%以上,如果黑龙江、吉林两省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粮食大幅减产,则整个中国的粮食安全就将受到威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3 17:14:39 | 查看全部
我也来打打酱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