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31|回复: 7

[富士康] 死亡事件频现,富士康员工怎么了?

发表于 2010-4-9 13:42:4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又有两名富士康员工死亡

  据深圳晚报报道 4月7日早上6时许,租住在观澜樟阁村的一位富士康男性员工被其同住的父母发现人事不省,报警后仍然没有挽回生命。该名男员工,22岁,湖北人。

  同天下午5时30分,在富士康观澜厂区外宿舍一名女员工跳楼身亡。据了解,该女工为厂里普工,姓宁,1992年生,去年12月入职,云南人。据知情人透露,该女生同宿舍好友之前从观澜调到了友华园区后,该女生一直很伤心,出事前两天一直在哭。知情人怀疑女孩的死与此事有关。

  宝安警方表示,经过现场勘查,目前两宗死亡事件已经排除他杀可能,不属于刑事案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9 13:47:04 | 查看全部

出了厂的他们,对外界的一切仍感迷茫。

  ●记者前往富士康龙华总部实地调查,采访数位员工,他们均表示死亡事件对自己影响不大

  ●调查中,员工肯定了公司提供的福利待遇,对劳动强度和人性化管理上不太满意

  新年过后4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富士康已经发生了6名员工坠楼或者死亡事件。而最近两天内3名员工的相继出事,富士康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上。非但普通员工听到后震惊,就连公司内有关管理层,闻听此事后也是吃惊不已。“这两天,我头都大了。”一名管理人员无奈地告诉记者。人们不禁要问,富士康到底怎么了?

   随机采访:

   部分受访员工称未受死亡事件影响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一行昨天下午来到富士康龙华总部北门,实地采访了8名员工和2名摊主,试图从其内部找到问题的答案。

   记者下午5时30分前来采访时,正值人流车流高峰。一群群等待坐公交车回家的员工聚集在路边的临时公交站台,有的三五成群地聊着一天的感受,有的则独自一人,一边等车,一边给朋友发信息。还有的干脆就在路边小摊档买了小吃解决了晚餐。就在这些等车、等人、吃饭的人群中,记者随机采访了8名富士康的员工,有70后,有80后,还有90后。其中70后一名,80后四名,90后三名。

   在采访的员工中,年龄最大的为32岁,年龄最小的为19岁,入厂时间最长为7年,入厂最短的仅为两个月不到。在8名受访员工中,对目前现状感到满意的,有3名,因为入厂时间太短没什么感觉的有两名,对现状不太满意的有两名,对现状不满意已经准备离职的有一名。在8名受访员工中,对于公司提供的福利待遇方面,均持赞成态度,对公司不太满意的主要集中在劳动强度和管理不够人性化方面。对于近期频发的跳楼死亡事件,8名受访者有七名表示听说过,其中表示很关注的有四人,表示不太关注的有三人,另外一名刚入厂则表示根本没听说过。受访者均对死亡和跳楼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是员工自身的调节压力的能力,有人认为是公司管理的问题,还有的认为是公司管理模式与80后、90后不相适应的极端产物。

   在被问到频发跳楼和死亡事件对自己的生活有没有影响时,8名受访员工均予以了否认。

   记者随后采访一位长年与富士康打交道的记者,他个人认为,富士康事件不应该孤立地看,应该将用工制度与时代的变化联系起来看,既不能简单责备公司的管理,也不能简单地认为80后、90后的承压能力太差。他认为,如果富士康经过这些事件,能对其目前的用工制度作出一些完善和改进,也许问题会好很多。

  富士康员工死亡记录

   (截至2010年4月7日)

   ●2007年9月1日

   富士康21岁的员工刘兵辞工两小时后突然死亡

   ●2007年6月18日

   富士康一名侯姓女工在厕所上吊自杀

   ●2008年3月16日

   富士康烟台工业园28岁员工李某猝死在出租屋内

   ●2009年7月15日

   富士康25岁员工孙丹勇跳楼自杀

   ●2009年8月20日

   富士康23岁员工郑鑫崧在游泳池溺水身亡

   ●2010年1月23日凌晨4时许

   富士康19岁员工马向前死亡

   ●2010年3月17日

   富士康一名女性员工坠楼摔伤

   ●2010年3月29日

   富士康一名23岁的湖南籍男员工坠楼身亡。

   ●2010年4月6日15时

   富士康观澜C8栋宿舍一女工从宿舍坠楼,仍在医院治疗。

   ●2010年4月7日6时

   富士康观澜樟阁村一男员工被发现猝死

   ●2010年4月7日17时30分

   富士康观澜分厂一宁姓女工跳楼身亡。
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9 13:54:48 | 查看全部
贴身采访:
他们如何看待多起死亡事件?



员工宿舍外的小食摊档生意很好。

  
女员工吃着东西去上班。


累了。

一入厂半年员工:

  心理调节很重要,压力要自己排解

   在等待回家的公交车站台前,记者与一名来自陕西的J4区男员工聊了起来。他说,自己入厂五个多月了,目前的级别为不铨叙。

   “听说了不是很清楚。我觉得我所在的单位还是可以的。现在有些人可能心理上有点问题吧,公司现在比较人性化,过去不可以调班,现在不适应的就可以调了,或者与领导不和的,也可以向上反映。”

   “普通员工大体分三个级别:预不铨叙(两个月试用期),不铨叙(试用期满后的员工),铨叙(正式工)。员级,主要是指普通生产线工人,师级,主要是各类主管,一般是资历比较久,其中师级又分为17种。在正式工中,依次向上有储备干部、全技员(可以考铨叙,相当于副线长级)、线长、组长,然后是课长。再向上,是专理,然后就是副总,专理和副总以台干居多。”

   “我在技术工程部,只上白班,晚上是机器人跟踪后续的产品,上班一般是八小时,一般加班两个小时。生产线上尽量希望大家加班,如果不愿意加班的话,就在来的合同上签一个不愿意加班,愿意加班的就列出来,有加班时就优先安排,如果之前写不愿加班的话,以后有加班机会,想加班也没你机会了。”

   “我来的时间不长,基本工资1050元,奖金在2500元左右,一个月休两次。有些部门没事做的话,一个月休的就多一些,从管理和薪水来说,比以前所在的电子厂要好一些,工作量这边要吃紧一些,我能承受得了,我觉得心理调节能力很重要,自身的压力还是要自己想办法去排解一下,工作中受点委屈,那也很正常,有人说公司的保安太严厉,但我觉得这么大个厂子,如果保安管理不严的话,早就乱套了。”

一入厂两个月员工:

   根本不知道死亡事件,也不关心

   一名正在发短信的女孩,成为了记者第二个采访对象。她来自河南驻马店,今年19岁,入厂不到两个月,对于之前的跳楼和死亡事件,她说,自己根本不知道,也不关心。

   “女生宿舍一般是住8个人,我刚来,底薪是780元,奖金现在还不太清楚。上晚班是晚上7点半上班,不加班的话,就上到4点半,中间休息吃饭一个小时,如果加班的话,就上到早上7点半。宿舍里面基本上都是和我 年龄差不多大的。她们会议论一些事,我没参与。”

一入厂七年员工:

   90后承受压力的能力不够

   另一名站在公交站台等车的女孩,很大方地与记者聊了起来。她告诉记者,她是1980年出生的,湖南人,来公司7年了,现在租房在观澜,公司每月补500元,在公司里师二级。坐办公室,不下车间的。每月底薪3000元左右。她说,不铨叙没有住房补贴。

   提起接连发生的跳楼事件,她也觉得这几年越来越多了。她个人认为,虽说在一线车间的员工压力是大一些,但最主要还是90后承受压力的能力不够,或者个人摆的心态不正。

一入厂三年员工:

   马上要离职,不会干那傻事

   记者在距离北门有100米左右的富士康清湖百合园宿舍,见到了坐在一条餐凳上等人的李小姐。她来自河南周口,今年22岁,进富士康已经3年了。但她告诉记者,她明天就要回家了。

   “我干了3年,还是不铨叙。一个月就底薪加奖金,也就一两千块。平时工作压力很大,也学不到什么技能,趁着现在年轻,想换换环境学点手艺,总不能一辈子在工厂打工吧。”

   “最主要的是,我这次回家要嫁人了。在农村,我这个年龄已经算大的了”小李这样告诉记者。她认为,接二连三发生的跳楼事件,她也听说了,女孩子之间也传的很凶。

   “我觉得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公司压力是大一些,但跳楼的总是少数。像我也感觉压力大,但我不会干那傻事,在这里不开心,换个地方就是了。没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一入厂半年员工:

   公司挺好的,是他们自己想不开

   刚刚从校门出来就来到富士康打工的小王,今天休息,她在一家快餐店边吃着火粉,边向记者聊着自己的半年打工生活。

  小王今年19岁,河南洛阳人。春节前从老家来到这里。现在工资加奖金有1800元。“够了,我每月还给家里寄1000元呢”小王自豪地告诉记者。

   对于公司发生的意外,她表示,自己听说了,但她认为,公司在各方面都挺好的。那些人想不开,应该主要是个人情感方面的事情,与公司关系不大。至于公司的工作强度,她说自己还年轻,能够承受得了。

   “我对这里很满意”临走,小王笑着补了一句。
2.jpg
3.jpg
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9 14:04:44 | 查看全部
【有话就说】  
  
  4月7日6时许,深圳富士康公司一名男员工死亡,下午5时许,一名1992年出生的女员工坠亡,警方已对两起案件排除他杀。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6月18日至今年4月6日,富士康已发生10起员工非正常死亡案件。

  富士康频频发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究竟是什么原因,目前我们无从知晓。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么多例非正常死亡事件,纵使富士康有数十万员工,但也不能就此认为其属于极小概率事件而不予理会。与之相反,每个生命都是脆弱而不可复制的,对生命突然消失的报道不仅体现了媒体应负的信息传播职责,也是激发人文关怀并且引发更多思考与探讨的必要路径。

    不管是哪种原因,富士康显然都应该从自己这一方面进行认真的反思,积极寻找背后的原因。为什么如此频繁的员工非正常伤亡事件不是发生在别的企业?这显然不能以员工众多、管理困难来解释。世界范围内,拥有几十万人的大企业多的是,为什么别的企业就没有这么多的员工“想不开”呢?到底是企业的管理出了问题,还是企业的文化出了问题?  

    员工因为生活有压力,思想想不开而跳楼自杀,企业也是有责任的。员工是有血有肉的劳动者,不是机器上的螺丝钉,不是一件只能为企业创造财富的工具。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劳动雇佣关系,绝对不仅仅是你付出劳动,我付你报酬这么简单。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关心员工的生活状态,心理感受,思想状况,有责任为他们营造一种宽松、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当一家企业的员工接连出现非正常死亡的时候,显然已经不能再用突发、偶然来概括了。除了需要涉事企业的自查自纠,当地的劳动保障部门也应该积极介入,对员工的非正常死亡原因进行调查,对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监督,以保证员工的各项合法权益。唯有如此,才能刹住富士康这列已经开动的“死亡列车”,不让更多员工走上悲剧之路。  

  有人把近年来发生在富士康公司的职工自杀事件,归咎于职工不适应该公司严格的管理方式和紧张的劳动秩序,心理压力过大。我们承认,包括富士康公司在内的外资和台资企业,比起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来,确实要严格一些。但是,这并不是职工自杀事件频繁发生的理由。假如这些外资企业在本国或本地区发生如此频繁的职工自杀事件,其政府和工会组织会不会干预呢?企业工会会不会组织职工进行维权呢?资方是否也会像现在一样“坦然”呢?  

  所以,富士康公司发生的一系列职工自杀事件,已经不能简单地认为企业管理过严造成职工心理压力过大,而应当更多地从法律层面、监管层面、职工权益保护等层面来分析和研究这一问题。

  论工作强度、心理压力,富士康员工所面临的情形并不见得比深圳其他行业严重许多,甚至可以说,许多深圳的白领、金领、小业主,乃至大企业的高管,都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劳动强度也十分巨大。但为什么唯独富士康频频曝出员工出事事件?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隐约感觉到工作强度、心理压力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除了外在因素,我们还应该关注这些工人们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这些工人绝大多数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绝大多数是第一次背井离乡;绝大多数是第一次进入城市,而且这第一步便直接跨入高速运转、工作压力巨大的深圳特区;这是他们的第一份工作;这是他们第一次面对社会;甚至,这里发生的情感故事也是首次萌发。这一切经历,是多么珍贵而又危险,美丽而又脆弱。  

  可以这样说,同样的工作强度,同样的工作压力,被压垮的永远不会是“老油条”,受伤的人总会是对新生活过高期待、对新面孔过分信任,对新问题束手无策的城市新成员。他们需要什么,企业又该为他们做什么?不是接连不断的叹息,也不是于事无补的钱款补助。他们需要的是对他们“第一次”的关怀,是如何把他们从一个孤独的漂泊者,变成有自信和归属感的强者。  

  对于他们每一个人,进入深圳,入职企业,就像首次来到一个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该怎样引导他们安全地迈出第一步,这是富士康,乃至千千万万容纳来深建设者的企业所该深思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9 14:22:44 | 查看全部
现在给人的感觉就是听到富士康,让人毛骨悚然。不明白了,为什么一起又一起的员工死亡时间发生,要知道有着很的“80后”甚至是“90后”啊,不可能是因为什么病突发而死亡吧,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不过希望企业能给员工更多的关怀,因为有着太多的猝死事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9 14:28:47 | 查看全部
过劳?

有关部门是不是应该介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06:24 | 查看全部
【有话就说】 

如何才能降低富士康员工的自杀率
  
  近期富士康太不平静。四月份已有3人自杀死亡或重伤,而且是在连续两天内,7日当天就有两个人死亡。3月份也有三个人跳楼或坠楼。从07年6月到现在,富士康员工自杀人数已达12人。虽然其他大型企业也会有员工因种种原因自杀,但富士康的自杀人数多了点,频率大了点。

  7日死亡的两人,警方已排除了他杀的可能性。纵观这12个人的死亡,基本都是自杀,甚至被自杀。而富士康方面昨日首度检讨跳楼门事件,称管理新生代员工方面存在缺陷。之前员工自杀后,富士康方面也曾称管理存在缺陷,然而,12条生命之后,旧话重提,此刻的检讨更加显得苍白无力。

  富士康作为大陆最大的代工厂,全球五百强企业之一,员工人数之多难以想像。管理方面存在一引起纰漏也在所难免,但不能以生命为代价换回一句检讨。据说,富士康员工有“三怕”,一怕管理层,因为管理层掌握着普工的绩效;二怕保安,因为保安打人在富士康较为普遍;三怕“分流”,因为可能无工可做或工作多得累死人。据笔者朋友亲身经历来看,这“三怕”是存在的。而且媒体报道绝大多数属实,并无夸大。

    在这里所讲以普工为例,从学校招进富士康的另提,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去富士康做了普工。

    富士康每天都在招人,而且淘汰率也不低。能不能提交自己的个人情况,成为前往华南培训中心参加体验的一员也要靠运气,说白了得让那些招人的保安看着顺眼,你才可能进入那个小屋登记个人信息。关于富士康招人的据点媒体多有介报道,可参照。如果你的身体条件没什么大的问题,通过培训后基本上可以成为富士康茫茫普工中的一分子了。所谓在华南培训中心参加培训,也可以说是入厂前的军训,少则两三天,多则一周即可分入各个厂部。在这培训期间及入厂后,会有短暂而简单的企业文化介绍。之后,就开始富士康的普工生涯。

    警方在排除7日死亡人员的他杀性后,也就是自杀了。为什么他们的自杀率那么高,压力大。这些普工一天八个小时上班时间之外,通常还要加班两到三个小时,而中午的吃饭时间也会被压缩。这是由工作性质决定的。为什么富士康的员工那么怕保安呢,这是由富士康的安保制度决定的,再者,富士康的保安也让员工望而生畏,保安打员工的事件也是“名声在外”的。他们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已经变得机械化甚至木偶化了。

    这些普工是最底层的,在一条流水线上接受简单的培训后,基本上不会再接受其他培训,更谈不上心理之类的辅导了。对于普工而言,他们是不会享受心理教育这种待遇的。像那些储备干部他们的待遇会好一些,经常会接受一些教育之类的,但他们也有选择自杀的。更遑论普工了。普工压力大,一般没人对其进行心理干预,而普工自身也没有很好地自我调整途径,只有任其恶化,直至有些员工选择了结生命结束一种煎熬。

    如果要说这些员工心理抗压能力太差,也不尽然。有很多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已接近极限,只是没有一条导火索引爆。

    我还有一位网友,很是想进入富士康,也努力了一把,参加了面试,不过仍被拒之门外。当近斯接二连三的自杀事件袭来,我再次问及她是否还对富士康心存念想时,他很肯定地说还是想进富士康,只因是大企业。

    富士康宣称已为员工设置五条保障线,都是经济方面的,甚至把保障扩大到了家属身上。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员工的某些问题,但政策归政策,关键还要看落实。加大对员工的心理指导,对员工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及时排除员工危险性的想法,这样才可能有效降低员工的非正常死亡。(于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8:08:50 | 查看全部
【有话就说】 

员工生命莫作企业责任省略号

  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富士康,今年连续发生六起跳楼坠亡事件。19岁的马向前跳楼身亡经媒体曝光后,这家知名的企业深陷员工跳楼事件,另外5名20岁上下的员工先后跳楼,其中有4人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年纪轻轻而轻生,实在令人惋惜。惋惜之后认真检视,就会发现这六名员工不幸的结局,很像一个省略号——企业社会责任的省略号。如果我们联想到持续不断的矿难,就会发现省略了部分企业社会责任的不仅仅是富士康,还有很多企业也一样能省就省。

  按照联合国2000年启动的“全球协议”,企业必须约束自私的牟利行为,要在尊重员工人权、改善工作环境、保障福利待遇、提升教育水平和自我发展上承担社会责任。企业不应当为富不仁,依靠压榨员工的收入和福利为企业主谋求利润。企业主不能堕落成资本的奴隶,员工不能被视为赚钱机器上的螺丝钉,而是有尊严的人。

  很多企业,把对利润的追逐当成唯一的动力,省略或部分地省略了社会责任。传统的金钱本位和现时的金钱本位相叠加,使得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处在企业最基层、从事技术含量最低的那部分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农民工”,并没有得到企业员工的待遇。企业不说“感谢你为我们的企业效力”,而是说“给你一份工作不错了”。企业主这种普遍的思维惯性,导致弱势群体只看作是来“打工挣钱”的。无论在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心理的健全性,还是在员工福利保障和再教育、自我发展上,企业都不认为是“自己分内的事”,总想省略,或者推给社会。


  富士康的“六连跳”,是企业省略社会责任的一面镜子、一个标本。看那6名跳楼伤亡的青年,都从事着最基层、最简单的工作,他们的家庭背景看来多来自农村,他们的身份是“女工”或入职6个月以内的“新员工”。对这些轻生的员工,富士康给出的死因不是“感情纠纷”,就是“活着太累”,或者“加班费被盗”,逃避责任的迹象够明显了,检讨的结论是一句不能算话的话——“毕竟死在我们的厂区内”。说这“不能成为我们推脱的借口”,但富士康就是在推脱,在找借口。为什么不能采取措施,对新入职的员工进行培训,通过团队活动来增加他们对自己负责、对企业负责的意识?为什么不能在住宿管理上加以改革,积极营造让员工舒坦、开朗的生活环境?

  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越强,就越具有竞争力,越能得到发展壮大。世界上顶尖的企业管理专家最新的研究表明,对企业利害者负责的全面责任竞争时代,正在取代过去的那种以价廉物美为法则的时代。中国企业,要想在国际大市场上驰骋,首先要搞清楚企业的社会责任都有哪些,搞清楚企业管理同样是“以人为本”,而不是利润至上。(陈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