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圖為范傳會在工作中。 田豐大攝
本報通訊員王晶劉率帥
本報記者席鋒宇
“當了個當,當了個當,閑言碎語不多講。講一講大義水兵范傳會。黃河水,透心涼,救群眾,真敢當。他是部隊培養的英雄兵,他是齊魯大地的好兒郎!”
用這一段山東快板介紹出身在山東梁山縣的范傳會再合適不過了。在北航某場站場務連養場任分隊長的四級軍士長范傳會三九寒天兩跳黃河成功救人的感人事跡不僅為自己英雄的家鄉增了光,更為培養自己的軍隊添了彩。
壯舉——折射軍人英雄本色
時間倒回2013年1月19日那天,在老家休假的范傳會,與同村的4人開車外出辦事返回經過京九浮橋時,看到一位身穿紅色羽絨服的中年婦女投河輕生。
危急時刻,范傳會等人立即開車沿著浮橋追趕了300多米,看到岸邊有一條拖船,跳下車准備用拖船營救。可由於天氣寒冷、嘗試3次都未啟動成功。這時,范傳會立即跳上車,沿著黃河河堤繼續向前追趕,大約1500米后,他毅然脫下衣服跳入冰冷刺骨的黃河,奮力游向落水女子,但由於水流太急,沒有截得住。
范傳會立即游回岸邊,迅速向黃河下游跑去,選擇了一個漩渦較少、易於施救的水域,第二次跳入黃河。六七分鐘后,在當地村民的協助下,范傳會成功地將輕生婦女救起,並被早已等候的救護車送往當地醫院緊急搶救。這時,凍得手腳麻木的范傳會坐車悄然離去。
“當天氣溫降至零下13攝氏度,水流大約每秒4米,很急。河面還有成片的冰凌,河底有數不清的暗涌……”談起那天營救時遭遇的險境時,與范傳會一起參與救人的范那裡村村支書范聖奎仍心有余悸。
壯舉垂青於英雄,“大義水兵”的縱身一躍並非偶然。早在10年前的冬天,也是正在休假的范傳會,途經黃河岸邊時,發現一名孕婦跳河。他毫不猶豫,一個猛子扎進了河裡,在水中搏擊了20多分鐘,成功將已懷身孕三個月的婦女救起。
“說不怕那是假的,如果我爬不上來,9歲的孩子、沒有經濟來源的妻子、年事已高的父母、癱瘓在床的爺爺,又由誰來照顧?”“救人回來,我沒有跟家裡任何人說,就是無法直視對方擔心的眼神”……范傳會只是一個普通人,家中有牽挂、心裡有顧慮。在他看來,自己離英雄、模范的高度還很遠。
英雄瞬間成,卻似平常時。2006年冬,連隊在給跑道清理積雪時,吹雪車的尾部油箱突然燃起了大火,火苗亂躥,濃煙四起。不及時扑救,價值50多萬元的裝備將瞬間變成一堆廢鐵,要是大火引燃油箱導致爆炸,那后果更是不堪設想。范傳會一把抓起滅火器,猛地推開車門,一個箭步沖了上去,對准火苗奮力噴射。幾名后退的戰友在范傳會的感召下也拿起滅火器、大掃把,加入到救火的行列……火終於被扑滅了,裝備保住了,這時老范才發現自己的右手已是鮮血淋漓,原來剛才急於取滅火器,被鐵片劃出了一條2厘米長的口子。至今,在他的右手上,還能清晰地看到那次救火時留下的疤痕。
私下裡,上等兵李群悄悄地問:“老范你也太猛了,當時我們都嚇懵了,要是吹雪車爆炸了該咋辦?”“軍人肩上責任大,關鍵時刻沖不上去,怎麼當一個好兵?”范傳會的表情堅毅嚴肅。
義舉——折射軍人政治本色
范傳會所在的家鄉梁山縣,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故事的發祥地,具有深厚的革命歷史文化積澱,這裡有黨史上的“將軍渡”、“獨山抗日殲滅戰遺址”。從小耳聽先輩們抗日支前故事,紅色基因早已融入了他的血脈。
范傳會的父親是一位有著剛正不阿、嫉惡如仇性格的典型“梁山好漢”。早在十多年前,他就曾經在黃河邊救起一名老者和少女,他的俠肝義膽享譽十裡八村。同他關系要好的同村村民范在保說道:“范傳會每次談到他的父親,都會下意識地摸一摸下巴,說他的父親曾在一次和盜竊犯的搏斗中,下巴被砍傷而留下疤痕,已經長不出胡子了,將來他也要做這樣的人!”
在鄉親們口中,“正直、善良、熱心腸”是對范傳會最朴實的評價。讀初中時,看到“小混混”欺負弱小同學,他敢迎上去幫一把。見到有人亂插隊、公交車上不讓座,他敢上去管一管,有時遇到氣焰囂張的,他也從不示弱。每當提起這些事,村支書范聖奎就夸“這小子骨子裡就透著股正氣”。
1996年年底,范傳會穿上夢寐以求的“海軍藍”,來到遼西某機場場務連,成為了一名光榮的水兵。在近年來部隊深入持久的核心價值觀教育中,他深刻認識到,當代軍人所崇尚的“義”,不是為哥們兩肋插刀式的狹隘的“義”,也不是“梁山聚義”式的淺層的“義”,而是堅定政治信念、充滿軍人血性、能打仗打勝仗的“大義”。以行不以言!范傳會用體現出時代精神的“大義”和一名革命軍人對使命擔當的有力回應。“現代社會多的是物質的追求,太功利、太浮躁,正因為在這種背景之下,范傳會這樣一種壯舉才更具有震撼力,才更具有說服力”。基地政治部孫濤主任如是說。
熱愛人民、服務人民,這個朴實的道理其實早已植根范傳會的心中,融化在他的血脈裡,英雄的身影已然成長。
智舉——折射軍人先鋒本色
嚴冬的黃河水,冰冷渾濁,一眼望去滿是薄如紙翼、鋒利無比的冰凌。附近村民們說,別看黃河表面平靜,實則水下激流澎湃,到處布滿了暗涌、漩渦。
為攔截落水者,范傳會與湍急的河水比速度,奔襲800多米二次入水,憑借精准的判斷成功從死神手中奪回了一條鮮活的生命。為了讓自己的身體在刺骨的冰水中保持良好的狀態,他毅然選擇棄車,讓四肢在奔跑中充分預熱,增加了成功施救的砝碼。為了節省寶貴的體力,他用嘴咬住繩子,借助河水的沖擊力牢牢地抓住了這根“生命線”,完成了這場生命的接力……
范傳會所在場站政委劉影說,“他那瞬間定格的勝舉,何嘗不源自於他平時的‘訓練有素’,以及一名軍人在制勝高地上隨時准備沖鋒的姿態。”
2000年,范傳會參加基地崗位練兵比武,拿了個第二名。沾沾自喜的他卻遭到老班長的批評:“比武場就是戰場,戰場就沒有亞軍,你已經輸了,還高興什麼。”
正是從這時起,頑強硬朗、堅持不懈的作風,一點一滴滲進了范傳會的骨髓。翻爛了參考書,磨掉了幾層皮,上千次的反復練習,極盡苛刻的自我較勁,換來了06年基地比武,他一人入圍倒庫移位、蛇形路等3個比武項目,打破“無千斤頂換輪胎”項目紀錄並保持至今的累累碩果。
范傳會不僅是本職業務的“精武之星”,也是場務工作的“全能之星”。全連3個分隊的消防、燈光、驅鳥、工程機械等6門專業,他門門精通﹔切割、劃線、灌縫等15種特裝的操作與基本維護保養技能,他樣樣拿手﹔先后帶出了60多名技術骨干。
去年的一次夜航保障,助航燈車突然熄火,眼看著飛機就要降落,道面上仍然漆黑一片,在場人員卻束手無策。特情就是命令,范傳會二話不說,“噌”的一下鑽到車底下,在危急時刻仍能熟記特情處置步驟並冷靜正確操作,“抓”、“推”、“沖”、“噴”……“摸黑”迅速將斷裂的油管連接好。燈光開啟,兩架戰鷹安穩著陸。
血性無敵,不是逞匹夫之勇,不是展匠人之能,不是循功利之徑,而是一種為得大道的追求。“當得起兵不是本事,練得起武那叫適應,打得贏仗才叫能耐。”回首范傳會的成長歷程,他的戰友、場務連現任養場分隊長四級軍士長李枝華,兩眼之中充滿了欽佩。
(來源:法制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