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孤东三采中心“四课堂”培训职工
顾永强
目前,我国企业的职工培训方式比较单调,授课方式死板,课堂难抓住受训者的心等,已成众人谈起培训时议论纷纷的弊端,可如何改善课堂气氛,活跃受训者思维、吸引他们的眼球呢?如何提高培训效果不让高额培训经费打“水漂”呢?2012年以来,中石化山东胜利油田孤东三采中心不拘泥于传统培训模式,而是另辟蹊径,采取“四课堂”——固定课堂、互动课堂、流动课堂、成果讲堂的培训模式,让受训者体会到了“拔苗助长”的快乐培训感受,职工技能素质有了快速提升。
固定课堂,这也是较为传统的一种,但传统并不意味着陈旧,该中心从紧张的操作成本中挤出十多万元购置了十多台电脑、多媒体设备,充实基层队培训课堂,将现代化教学工具应用于职工培训当中,采用多元化、多媒体、多手段,将复杂的三次采油驱油机理、设备原理、工艺流程操作、安全规程等课程用浅显、具有动感的图片形象地展示出来,用视频慢动作进行解剖,一线职工对知识的掌握从原来的似懂非懂到现在的一清二楚,连从未接触过三采知识的转岗职工、新入厂职工都听得有滋有味。
互动课堂,有来有往方为“互”,职工想怎么学,老师就怎么教,理论联系实际,面对面地讲,手把手地教,教学互动,增加了职工的参与性,让职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质疑,老师现场答疑。相互间观点虽偶有碰撞,有交锋,却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也引起了职工更多的思考,使大家在讨论的过程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同时该中心多次组织青工对抗赛,每名职工成为比武对抗的主体,在比武中发现别人的长处,找出自己的不足,最后推荐最优者参加采油厂及油田的大比武。同时还将岗位练兵活动由平面发展为立体,在岗位中开辟练兵区,使职工“英雄有用武之地”,把理论和实际真正的结合起来。
流动课堂,讲技能培训到岗位。将课堂设在井场上、泵房里、设备旁,采取培训教师、技术人员现场讲解和职工互动的形式,做到“讲解有实物、分析有对比、落实有效果”,逐步把三采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渗透到生产实际之中。针对一线新职工多、倒班职工多,素质参差不齐等具体情况,通过组织流动培训小组,定期到各注聚站对职工进行实践操作培训,收到良好效果。职工反映,现场培训针对性强,学了马上就可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在日常工作中尝到了甜头。流动课堂,这也是最有特色的一个课堂。班车上、井场中、设备旁,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课堂。应知应会、岗位练兵、操作规程,这些平时职工们认为枯燥无味的知识在这些无形的课堂中也渐渐成为职工谈论的话题,不知不觉中便了然于心。
成果讲堂,讲职工创新成果。该中心技术骨干结合生产重点和技术难题立项攻关,集合岗位职工的技术知识和智慧,共同解决生产难题,从而激发职工学技术、练绝活的积极性。该中心设置了职工创新成果展,定期让普通职工的创新成果登上大雅之堂,展示创新发明的实物,并以职工的名字命名创新成果,交流学习创新体会和经验,实现知识和成果共享。为了让职工展示亲手创造的创新成果,进行了职工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现在,一线工人技师普遍都学会了制作Word、Excel电子文档和Powerpoint演示文档,动手可以制图、亲手制出新配件、新零件,动嘴可登台汇报创新成果,职工的竞争力有了显著提高。
“原来我倒小班一年到头没有多少机会参加培训,现在好了,培训小分队将培训送到现场,给我们现身说法,手把手的教,这样的培训使掌握的东西比我们在岗位上辛辛苦苦摸索一年都要多。”一位尝到培训甜头的职工如是说。11号注聚站站长李强还幽默上了:“哈哈,‘四课堂’是让我们‘拔苗助长’,这样的培训缩短了我们掌握知识的进程。看看我们这个班组,每个人的修理技能和独立操作能力都有提高,过去设备出了问题都等着我来处理,现在即使我不在站上设备修理也不用愁了。”
中心培训干事季东军说:“从这几期培训效果和职工的反映看,四堂课相互补充,单从今年前两月职工抽查考试成绩看,职工考试成绩明显提高,知识面也宽了,这样的培训思路没有错,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培训办法,收到更好的培训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