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10|回复: 2

要像重视高级专家那样重视和尊重企业高技能人才

发表于 2013-3-13 22:46:2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要像重视高级专家那样重视和尊重企业高技能人才
                     杨涛   杨述珍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并存”,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这一方面说明了当前创新能力不足已经制约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实质上,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人才,特别是拥有高技能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构成了从企业,到行业,再到国家层面的创新主体。早在2011年11月,人社部、财政部就联合印发了《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从国家层面明确了高技能人才建设的目标、举措、载体和投入,并提出了我国高技能人才未来十年发展的“硬”目标——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
当前,正处于战略转型视角下的中国,对于高技能人才的渴求,源自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从制造业大国跨入制造业强国的本质要求。早在2003年我国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就首次提出了“高技能人才”概念,并明确其属于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1.12亿人,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不足13%,高技能人才2863万人,技师、高级技师仅占技能劳动者的5%。据预测,到2015年和2020年,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分别比2009年增加约540万人和990万人,其中还不包含现有的存量缺口440万人
在结构方面,我国高技能人才分布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民企和中小企业少,传统机加工类工种多,新型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少;有40%以上的技师、高级技师年龄超过46岁,人才断档问题比较突出,年轻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对照发达国家的做法,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培养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滞后,保障激励机制不完善,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社会氛围有待改善等突出问题依然存在,已不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成为了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可以说,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核心骨干的自主技术工人队伍已迫在眉睫。
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中,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有待加强,政府的相关公共资源建设不足,有的企业每年耗费大量财力送管理人员学MBA,送工程技术人员去高校拿文凭,却不愿在技术工人培训上多投入,更是一种短视心态。
当前处于战略转型视角下的中国,迫切需要像重视高级专家那样重视和尊重高技能人才,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采取有效举措,重现“八级工”辉煌。
从国家层面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走高技能人才本土化培养道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
从地方政府层面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要重点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快培养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建立培养体系完善、评价和使用机制科学、激励和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
从企业层面以职业技能提升为核心,突出教育培训在生产经营中的基础地位。企业要紧紧围绕全员培训、人才培养、技能提升、技术创新、考评机制等五个环节,出台有效措施,形成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高级技师等比例结构合理的梯级技能人才队伍格局。
从市场经济层面政府和企业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上,坚持物质奖励和荣誉激励并重的原则,实行评聘分开,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选拔和设置首席技工、首席技师和首席高级技师职务岗位制度,全方位提高技能拔尖人才的待遇。
人才资源是创新能力建设第一资源。人才靠培养,用才靠感情,要达到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目的,就必须在认识上树立对高技能人才的认识高度,才能真正形成全社会重视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风气和氛围,引导高技能人才进行创造性劳动,从而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13 22:48:42 | 查看全部
杨老师的文字稿实例少了那么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14 00:17:52 | 查看全部
杨述珍老师是杨涛师傅的好搭档,常有在四川工人日报看见你们两位老师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