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相关链接:全国人大代表陈云华在“两会”上指出:目前,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四低’现象,即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代表委员呼吁:促进矿产资源的绿色开发和综合利用,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高效环保地利用好矿产资源。
回采工艺创新:把每一粒煤都变成钱
在少数不了解内情的人看来,国有生产矿井的煤炭资源似乎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割煤机一转动,成千上万吨原煤就像大河淌水一样从井下就流到了储煤场,变成了花花绿绿的票子。那么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过去论吨采,现在论斤抠”,盘江精煤股份公司土城矿不断加强班组职工的节约意识教育,并将这一主导思想贯穿到整个原煤回采过程中,煤炭资源的回收率大大提高。
在土城矿各个采区的采掘工作面,你会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矿领导下井时,常常不惜走上几公里的巷道和系统,每到一个采掘工作面,对现场班队长叮嘱得最多话就是必须按照规程措施要求,把每一个工作面掘到位和采到位,不要因为遇断层或者其他原因而缺斤短两,随便停止工作面的掘进和回采,目的就是要做到应掘必掘,应采必采,决不让一块煤被丢弃。在采煤工作面,每当遇到断层带或者构造带时,矿领导和技术部门经常要守在现场观察地质变化,割煤机运行到断层构造带,出于安全的原因或者多采几吨煤,断层构造带常常要采取爆破落矸的方式,将夹在煤层中的矸石爆破拉走后再用割煤机切割。在这一思想主导下,采区就更忙乎了,每个采面都有区领导在现场盯班,避免工作面割顶割底,造成煤炭资源的浪费。
“就连响炮后被炸散落在过道上的煤块都要一点点捡回溜子拉走,一块煤都不能浪费。”说起矿上厉行节约的好风气,半坡采区综采面跟班队长老陶昌洪深有感触。他说,大采面是肥肉,小采面是瘦肉甚至是弃之无肉食之无味的鸡骨头,每个采煤队都想吃肥肉采大采面。但是现在不行了,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不断延伸,肥肉越来越少了,走向短、储量低、煤层薄、搬家倒面频繁成为采区回采状况。蚂蚱再小也是肉,现在采煤队干部职工都形成了共识:再小的采面也要采,再难啃的骨头也要啃,要把每一粒煤都变成企业的效益,职工的工资。每一项掘进工程开工前,采区都要请矿领导和技术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对工程施工进行全方位的评估调查,做好工作面的地质测量,做到掘进一个成功一个,回采一个收效一个,彻底杜绝废巷和半拉子工程出现,力争每一块煤都颗粒归仓。
薄煤层回采难,这在土城矿是众所周知的事,顶板破碎、底板松软、煤壁容易偏帮、割煤机组上下困难、上下出口施工难度大、煤层走向变化大,尽管面临这些困难,但是在2012年,土城矿力克采面安装难、煤层薄、走向短、搬家倒面频繁等瓶颈问题,硬是回采薄煤层采面11个,从两块骨头夹一块肉的石头缝里抠出原煤352万吨,为选煤厂洗选精煤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货源,全年洗选精煤123万吨,混煤187万吨,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把每一粒煤吃干榨尽的响亮口号。
采煤工作面成为资源回采主阵地,掘进工作面煤炭资源回收自然和不容忽视。在采四区保运队,队长何光华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无论是综掘工作面还是炮掘工作面,在掘进过程中,煤矸分装分运成了规定动作。当煤矸落地后,及时和采面负责人取得联系,如果采面正在大规模割煤,那就将落地的原煤扫进溜子皮带拉走,等采面停止割煤了,再将矸石攉进排矸系统拉走,总之就是不能浪费一粒煤。由于采区实行了严格的煤质考核制度,采煤队与负责矸石运输的井运区沟通联系成了常态,从干部到职工,都形成了拉矸绝不拉煤,拉煤绝不拉矸的良好习惯。另外,在很多掘进工作面,通过开掘矸石仓的方式,就地将掘进过程中产生的矸石进行回填处理,减少了矸石排放量。过去论吨采,现在论斤抠,回采工艺创新带来好效益,综采队队长李文桃对笔者说:2012年,我们一点一点从石缝中抠出100万吨原煤,成为全矿唯一一个百万吨采煤队,职工年收入最高的超过了10万元。(刘佳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