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层级培养”给力职工创新
■ 邢承木
“我能取得今天的创新成果,得益于公司的人才‘层级培养’制度,把我作为优秀人才重点培养,让我系统地学习了纺织机械原理,并有机会到纺机厂跟师学艺。我认为解决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的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升班组创新创新能力,在对职工的培训及创新要求上应因人而异,有所侧重,力求各尽所能。”3月19日,山东流云纺织有限公司召开职工技术创新总结表彰会,一等奖获得者、该公司生产二车间设备管理员高纪海在介绍自己的创新经验时,首先说出了上述这段话。何为“层级培养”,该公司副总经理高博山告诉笔者,根据职工学识和接受能力的差别,该公司在对是班组职工的培养措施和技术创新上,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深挖潜能。简单地说就是:优秀人才重金培养,紧缺人才重点培养,一般人才侧重培养。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创新机制,寓班组创新于产品开发、降本增效和技术创新等实践活动中,建设一支学习型、知识型和技能型员工队伍。
优秀人才重金培养。该公司每年都从各车间种子队中优中选优,选拔一批优秀人才给予深造培养机会。进入车间种子队本身就不容易,而选进优秀人才梯队,更是百里挑一。对优秀人才,公司对他们的创新要求是放“长线”,钓“大鱼”,不图眼前利益,但求长远汇报。在培养上不惜重金,送院校深造、参加行业高级培训,已有20名员工得到了重点培养。高纪海就是受益者之一,他曾被公司送到青岛大学深造两年,多次参加纺织行业高级研修班。学成归来,担任车间设备管理员。近几年来,他发挥所学专长,主持重要技术改造项目20多项,为公司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去年,他大胆创新,把车间通道两侧对应的细纱机吹吸器支架链接起来,车间122台细纱机吹吸器省掉一半,一年节电55万度,荣获了技术创新一等奖,获奖金3000元。
紧缺人才重点培养。该公司生产部配棉组配棉员刘春梅总结“质量优先,统筹兼顾、按需搭配、合理使用”的配棉法,荣获技术创新二等奖。毕业于西北纺织学院的刘春梅是该公司引进的紧缺人才。棉纺企业有句行话是“赚钱不赚钱,关键看配棉”,可见配棉员岗位的重要性。对紧缺人才,该公司在待遇“高看一眼”,在培养上紧跟行业发展,给其继续再学习、在提升创造条件,专科毕业的她在已在公司的支持下学历已达到了本科,在行业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她总结的“质量优先,统筹兼顾、按需搭配、合理使用”的配棉法,使每个纱线品种的投棉等级和数量科学搭配,把棉花“吃”干“榨”净,使公司的精梳产品用棉量降到了1370公斤/吨,使用棉量下降了3%。
一般人才侧重培养。对与前两者相比,在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上较弱的大部分员工,该公司主要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企业或班组内训为主,在创新上以“五小”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为主,有的放矢地引导员工带着问题学习,紧扣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不断地开展劳动竞赛、质量攻关和小改小革活动,通过学习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提高工作能力。引导员工以“学”为种,以“用”为果,实行操作员个别帮教、师带徒的形式,能者为师,技能互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带动员工挖掘个人潜力,掀起学技术、练操作、比贡献的热潮。去年,该公司有182名职工技术等级晋升高级工,职工“五小”活动共增效12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