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27|回复: 1

搏击油海显身手

发表于 2013-3-20 23:52:0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记河南油田井楼油矿采油四队队长宋江涛

“人生从来不是一番风顺,只有在困难中成长、奋进,才能把人生驾驭得更精彩。 ”他的日记扉页这样写着。

“勤于学习,管理有方,再加上实干精神,想不有所作为,难。”这是员工对他的评价。

仅仅三年时间,他凭着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肩负使命的激荡情怀,带领队伍冲入“中石化金牌采油队”。

他叫宋江涛,2008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资源勘探工程专业,现任采油二厂井楼油矿采油四队队长。

无论职责如何改变,宋江涛一刻也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在学习中提高,在工作中磨练,在实践中成长,在岗位上不断实现着自我超越。

2009年9月,宋江涛被组织上委以重任,担任井楼油矿采油四队队长。“这么重的担子,自己能挑得动吗?”采油四队是一支有着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的老牌采油队,对于这位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年青大学生来说,是一次历练自己的机会,更是一次艰难的挑战。

在新的征征途面前,宋江涛面对的生产形势不容乐观。2010年,由于采油四队新投产的42口新井产量峰值期已过,产量递减加剧,加上老井后期开采难度增大,产量一直踏不上计划步子,就连队伍的士气也受到了响。刚上任第一年就遭遇了“寒流”,这对宋江涛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如何扛好采油四队这面旗帜,尽快地甩掉“欠产”的帽子,寂静的夜晚,宋江涛辗转难眠,思考这个新的人生命题。“只有虚心学习,积累经验,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不服输的他在一次次的求索中找到了答案。

宋江涛从床上起来,拿出一年来存放的几本工作笔记,上面密密麻麻的记载着每天的工作部署、数据分析、预案措施和心得体会,工作的点点滴滴浮现在眼前。他一本一本打开,一点点地分析问题的症结,对工作进行了梳理总结,这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带好队伍,仅凭一腔热情还不够,必须要有驾驭全局、科学管理、精通业务、沟通协调等一名基层队干部应该具备的管理经验和能力素质。

“你们队管理油井有什么窍门?油井挖潜有什么妙招?协调生产时有什么诀窍……”第二天一大早,宋江涛就急促跑到采油五队值班干部赵绍国办公室,一连串的问题,是他急需探寻的答案。作为一名劳模队长,赵少绍国给他耐心讲解如何运用“油井健康卡”等方法管理油井,这让他受益匪浅。随后,他把自己“泡”在单位里,查资料,找数据,从宏观上掌握全队的生产状况;他和技术人员一起,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难题;他深入现场,钻技术,看流程,虚心聆听老同志对自己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解决生产难题的能力和管理水平。

就这样,宋江涛破除“小我思维”,从书本上学、向先进队学习,只要是对生产管理有用的,就采取“拿来主义”,创新式地运用。2011年9月份,井楼油矿组织采油队到新庄项目部学习班组管理经验,这对宋江涛来说,又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在新庄项目部采油七队,他认真学习班组“四八”管理模式的管理流程和方法。回到队部后,他结合队伍实际情况,以32号计量站为试点站,制定和细化 “四八”管理模式实施方案,按照人员教育、班组分区、现场实施三个阶段稳步推进。在推行了三个月后,该站员工责任意识明显加强,班组各项工作责任明确,生产指标得到明显改善。

作为一名现代企业的基层管理者,不仅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而且还要有创新的思维和现代管理能力,做一名永立潮头的管理者是宋江涛矢志不渝的追求。

“昨天产量多少吨,含水率多少,超产或欠产多少吨。”宋江涛每天早晨醒来,都被一连串的数字萦绕着。他深知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也是企业的生命。他在努力挖掘着用科学管理、精细管理、创新管理提高油井潜力的宝藏。

采油四队管理的一区已经开发20余年,目前已进入开采中后期,自然递减加快,产量压力不断增大。面对严峻的生产形势,如何让老油区焕发青春,成了宋江涛经常思索的问题。他认真分析区块资源优势,不断摸索管理方法,深化和细化完善“321精细管理模式”,提出了“精管每口井,优采每吨油”的精细管理理念,在班组间开展“比贡献,看谁的油井产油高;比分析,看谁问题找的准;比指标,看谁的措施更有效”的“三比三看”主题竞赛,充分调动员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掀起群众性挖潜增效的上产热潮。

有比较方知高低,有参照相互赶超。在“比贡献,看谁油井产油高”项目竞赛中,全队10个原油生产班组明确“班站增一吨,全队多增十吨”的目标。通过旬度评比,月度公示,季度考核,让竞赛中取胜的班组得到奖励和实惠,调动了班站员工夺油上产的积极性。在“比分析,看谁的问题找的准”项目竞赛中,全队深入开展油水井分析活动,并将油水井分析和培训结合起来,在分析中学习油井管理技能,在学习中提升分析能力,提高员工解决油井问题的能力,保证了油井的健康生产。在“比指标,看谁的措施更有效”项目竞赛中,各班站长参加队周例会分析前夕,岗位员工出谋划策,集思广益,提出降本增产措施。去年6月份,该队开展的班组经济核算评比活动中,9号计量站职工在对百米吨液耗电分析中发现,7元的百米吨液耗用电费高于全队2元的平均水平。为此,在班组“诸葛会”上,大家凝聚智慧,“金金”计较,查找出管理中的漏洞,调整光杆对中度2井次、严格落实“三转一回头”加盘根方式降低摩阻,并对抽油机调平衡3井次,增效注汽1井次。通过严细认真地工作,使该站在3季度的班组成本评比中跃居第一。

“打破习惯的思维定式,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宋江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近年来,采油四队推行的“区块成本管理”,从稠油热采的五大单耗方面,查找各项费用影响因素,制定改进措施,有效地降低了稠油开采成本。“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仅要把先进的管理经验运用好,还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深化和创新,管理水平才能不断地优化和提升。”永不满足的宋江涛,把这句话作为提高自己管理水平“法宝”。他通过对比分析近年来全队单位操作成本,发现仍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能否从单井上查找成本高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宋江涛探寻着降低成本的出路。在经过调取资料,精心分析后,去年年初,宋江涛提出单井成本核算的思路,组织技术、成本人员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2012年度全队单井单位操作成本发生情况,梳理出单井操作成本每吨在2000元以上的油井105口,从单井、单层地面、地下情况等方面查找高成本原因。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对比,查找出造成单井操作成本高的原因主要是因多轮次低效注汽及井下作业导致费用增多,并制定出降低单井吨油操作成本的有效措施。

新的管理模式产生了良好效果。通过开展单井成本核算工作,在去年三季度经济活动分析中发现,全队单井单位操作成本高于每吨5000元的井数由27口下降至14口,高于2000元/吨的井数由95口下降至89口,高成本油井所占比例明显下降。

同事说他是一个“住队队长”,妻子说他是一个“不回家”的人。面临急难险重任务时,宋江涛总是义无反顾、冲锋在前,他在创业奉献、拼搏超越中,不断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2011年2月16日,是宋江涛结婚的日子。第二天,千里迢迢地来到油田帮他操办喜事的父母便提出回陕西老家。宋江涛思虑再三,没有再说什么。这时,连妻子都看不过去了,生气地说:“爸妈这么远来一趟不容易,怎么也要多住几天。” 对于宋江涛来说,他何尝不想让父母多住些时日,但是他心里更清楚,当时正逢年初,产量形势吃紧,如果能开个好头,一年的工作就好开展了。 就这样,他和妻子送走父母后,就匆匆地赶到队部,询问生产形势,并到重点井站查看油井的生产状况。

新婚的宋江涛少了些花前月下,更多的时间就守在队上,加班加点成了他的家常便饭。“有时饭还没有吃到嘴里,只要接到队上电话,放下碗筷就走,有时干脆几天不回家。”刚开始时,妻子有些委屈,甚至是抱怨。在宋江涛和全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采油四队的产量形势也逐渐好转起来,他紧锁的眉头也慢慢舒展开来。这时,妻子渐渐读懂了丈夫,也理解和支持丈夫起来。每当有人问丈夫时,妻子总是笑着说:“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

正如妻子说的,丈夫是一个“不回家”的人,而对于队上的员工来说,宋江涛则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住队队长”。记不清多少个节假日,宋江涛坚守在生产一线指挥生产;记不清多少个夜晚,宋江涛在办公室冥思苦想着增产方案。在面临急难险重任务时,他身先士卒,带领着突击队员,穿梭于各个井场,铺设管线、安装设备、抢上措施。

去年9月7日夜,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袭击了井楼油区。这让在队部值班的宋江涛心里一下揪了起来,他心里明白,采油四队沿沙河岸边分布3个计量站40多口油井,沙河水是流入汉江的,而汉江是上千万居民饮用水的来源,如果洪水涌上来,就会把污油池里的原油卷走,造成沙河河水污染。肩负着神圣的责任,宋江涛把尽快恢复油井生产,不让一滴原油流入河流当成是对自己的严峻考验。于是他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果断启动防洪预案,对于地势较高的油井,观察水位,落实责任人。同时,安排站内职工,切断抽油井电源,倒好管线流程,组织站内职工迅速撤离,确保职工的人身安全。为更好的起带头作用,白天,他与职工一起抢收污油,铺设井场,检查设备,经常一干就是7、8个小时;夜里,他就住到32号计量站,同职工一起跑井,随时掌握油井的生产动态。几天下来,宋江涛的脸晒黑了,眼睛熬红了,胡须也长得很长,但是他的脸上却流淌着欣慰的笑容,因为在他和队员的共同努力下,把洪水和暴雨有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凭着对采油事业的热爱,宋江涛脚踏实地,履职尽责,赢得了组织和同事们的信任,换来了一颗颗甘甜的果实。他先后被评为厂“优秀基层管理干部”、“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他所带领的采油四队也荣获中石化“节能达标队”,局“模范集体”、“工人先锋号”“,并连续三届荣获中石化集团“银牌采油队”后,最终在去年夺得“金牌采油队”的荣誉称号。

图为宋江涛(右一)指导班站员工学习油井结构和处理故障方法。
IMG_673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1 00:56:34 | 查看全部
不符合主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