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跟帖1128期】点燃班组职工技术创新潜能
杨涛
在许多班组职工心中,技术创新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话题,而在川煤集团达竹公司小河嘴煤矿,创新就蕴藏在班组职工点点滴滴的日常工作中。
如今,在小河嘴煤矿各条专业线,各个生产岗位,一项项群众性创新成果使原本平凡的工作岗位熠熠生辉。如何激发蕴藏在平凡工作中的“工人智慧”,释放班组职工技术创新的潜能,这是小河嘴煤矿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工作的着力点。
随着煤矿生产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既有矿井生产系统的升级改造以及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对矿井的安全发展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
在3月24日召开的班组建设座谈会上,受到表彰的机电队电钳班班长钱依顺上台介绍了自己的技术创新经验,在班组职工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职工们听后议论说:“原来技术创新工作这么难又这么简单啊,只要努力和用心,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也可以做到的。”
在煤矿,安装机电设备,特别是大型的生产设备是个基础活儿,也是个力气活儿, 一块综采面的刮板运输机溜槽往往重达上千斤,用过去的人工运输方式,需要至少13个壮年工人先放倒,喊着号子挪进轨道平板车,整个过程枯燥,费力且安全隐患突出。“使力不匀,哪个工人没劲儿松手,都可能造成他自己、设备或者其他工人的伤害。”
“大家伙就这么设计的,一般也就抱怨几句,就这么抬了,”但是该矿机电队地面加工班的工人却动起了脑筋,参照吊车的工作原理,30多岁的班长杨佳林带着全班职工设计出并不断改良的轮式轨道行走吊车,小车加液压臂的巧妙结合让搬运溜槽等大型设备不再费力费时,以前七八个人带能搞定的运输工作量,现在二三个人就能在10几分钟的时间完成。
27岁的电钳工龚小淳在今年3月初刚刚走上了机修班副班长的岗位。在参与极薄煤层综采技术实验室的技术创新活动中,他学到了很多知识,瞄准综采面割煤机滚筒卷煤矸伤人这一影响生产安全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通过在机体上加装活动式挡煤矸装置,顺利解决了该难题。该成果被评为二季度矿级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从普通职工到电钳班副班长的变化,在龚小淳看来,就是有效的创新平台和机制为自己铺就了一条成长的“快车道”。
“拔取绝缘子R型销专用钳”貌似一个普通钳子多了个“犄角”,但却是个融合了多种力学原理的小改动,采煤二队电钳班长高发林上班后才系统学习电力相关知识,他这个发明在地面变电站职工高空作业拔取R型销时省了工人大劲。
建立常态化的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评审奖励机制,着力抓好与安全关系紧密、技术含量高的技术创新项目,并强化服务指导职能,是小河嘴煤矿推进职工技术创新成果的重要举措。在今年前2个月的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评审奖励中,钱依顺、付正新等15名来自生产一线的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获得者分别获得了500元到5000元不等的奖励。
今年初,该矿还指导区队班组成立了掘进技术协作组、自动化技术协作室等生产一线职工技术互助组织,并帮助他们确立了机车安全运输、节能降耗、提升系统改造等有针对性的技术攻关课题,建立健全了群众性技术创新成果激励办法,重奖科技成果,为职工学习交流以及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搭建了全新的平台。
创新有了平台,有了良好的氛围和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该矿职工由原来的自发式的创新转变为集体创新,创新成果也在今年前2个月实现了“井喷”:班组职工上报技术创新和技术攻关成果19项,其中8项被列为矿级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仅给企业创造了12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还助推了矿井安全生产。到3月25日,该矿已实现连续安全生产2136天。
今年3月16日,该矿职工参与的“薄煤层高效综合机械化采煤示范工程项目”成为该矿首个国家级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该机组研发投入生产后,生产能力达到日产787吨,平均月产20550吨,与相同条件下的普采工作面相比,机组年生产能力提高了1.78倍,效率提高了3.68倍,吨煤成本下降了46.07元,每年创经济效益近亿元。这也标志着该矿在薄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其薄煤层综采设备研发和运用走在了全国前列。
今年以来,在班组职工技术创新中尝到甜头的小河嘴煤矿,当前正大力完善鼓励班组职工创新机制,形成了科技创新、技术攻关、QC小组活动等一系列鼓励职工技术创新的工作机制,为职工广泛创新、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奠定了基础。
“人人都创新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不仅得到了实惠,还让我很快的成长。” 通过参与技术创新活动走上该矿采煤三队队长管理岗位的付正新感慨地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