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全员创新给力 工程建设提速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第四工程分公司 宋洋
3月24日,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河北村,广东省管网二期南坦海盾构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一年后,一条全长1057米、内径3.08米的盾构隧道将横卧在南坦海底,为珠三角地区源源不断的输送清洁天然气。
这是管道局四公司第16次采用盾构法穿越大江大河。期间,他们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不断增强团队核心竞争力,先后创造并刷新中国企业新记录15项,取得国家专利4项,完成科研攻关和工法编制30项,形成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400余项,累计盾构掘进23200余米,解决了油气能源隔江相望的局面。
用理念创新引领团队文化
盾构隧道在长输油气管道施工领域,主要是穿越地质复杂、含水丰富的大江大河,承担现代油气管道穿江过河的重任。
为了高效优质地完成工程建设,这个团队积极利用公告栏、内部QQ交流群等宣传阵地,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挖掘全员参与技术创新的潜能。他们深入开展“人人参与创新,个个争当创新先行者”大讨论,增强员工的创新意识、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使员工认识到创新既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项目创效的有效方法。
此外,这个团队还制订了《技术改造创新管理办法》,鼓励员工献计献策,定期评选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并推荐到公司参加评选,对在工程建设中涌现的技术创新能手、能工巧匠给予适当奖励,激励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员工的创新热情。
用技术创新增强核心能力
技术创新脱离实际就失去生命力,科研成果不实用必将失去价值。在西二线钱塘江盾构工程建设中,盾构穿越地质多为淤泥质黏土夹粉砂、黏土、粉砂层等,且穿越地质中含有可燃有害气体。这种地质号称盾构掘进作业的“杀手”,原因有两点。
一是盾构机刀盘上的出渣孔易被淤泥堵死,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必须停止施工,需要人工进入高压仓带压清理出渣孔。
二是盾构机尾部密封止水困难,隧道内难以保持干燥整洁。这是盾构行业内界定盾构施工技术水平高低的分界线。
为解决技术难题,这个团队邀请地铁行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到项目进行学习交流,设立如何有效解决淤泥质黏土夹粉砂地质出渣难点的科研课题,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他们结合以往盾构项目施工经验,敢于打破传统,提出了改造盾构机刀盘出渣孔、设置格栅和加大泥浆循环排放量的技术改造方案。该方案实施后,经过盾构掘进作业验证,有效避免出渣孔被淤泥封堵的问题。
在西二线钱塘江盾构项目中,这个团队40%的员工都参与到技术创新活动中,取得64项技术创新成果。通过技术创新,员工工作效率提高了20%,降低劳动强度22%,对不安全隐患的可控性提高了7%,节省投资600余万元,施工生产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轻便化、节约化和集成化。
用管理创新增强项目收益
工程项目是企业最主要的利润来源。这个团队通过岗位练兵、培训讲座、应急演练、技术党课等方式开展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进一步增强了员工风险识别能力、行为规范能力和管理与自我管理能力,员工在项目管理方面的创新意识和技能不断提升。
盾构施工24小时不间断,泥水分离机、空压机、搅拌机、鼓风机同时运转,200米范围内的噪声让人难以忍受。为了做到环保标准不降低,这个团队从噪音污染源开始着手治理。把空压机、搅拌机等设备分散摆放在场区内,以降低噪音值。鼓风机是井下施工人员的“氧气瓶”,也是最主要的噪音污染源。他们广泛征集了整改意见,又经过多次试验和改造,最终选用水泥、石子和砖垒砌了隔音棚,把鼓风机“裹”了起来,噪音就被这个成本低廉的土办法控制到了最低值。
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建立激励创新的管理机制,这个团队为全员参与技术创新搭建了平台。像鼓风机增加隔音棚等技术创新,看似简单,没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却非常实用,解决了施工一线的实际问题。这些工艺创新,也证明了企业自主创新不仅需要管理技术人员,还需要一个能凝聚所有员工聪明才智的强大团队共同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