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随着互联网、手机报、微博等新媒体的崛起,信息传播速度、传播方式都产生了质的变化,读者的阅读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而报纸作为传统媒体,开始受到冲击。与过去“老大”地位相比,优势越来越弱。
笔者认为,党报,尤其是党报的时政新闻缺乏可读性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稿件写得过长、表现手法呆板、新闻性不强。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既坚持正确的导向,又赋予党报生动的内容,改进党报时政新闻报道,已成为地方党报不断探索的课题。
长变短,提升时政新闻含金量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的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如今,网络是绝大多数年轻人获得信息的第一渠道,电视是第二渠道,报纸等纸质媒体是第三渠道。因此,报纸必须改进时政新闻报道,不断增强影响力和权威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不科学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就会乱套。比如稿件必须有字数要求,一般情况下,地市级党报要求一般性时政新闻在500字以内,重要时政新闻在800字以内,特别重要的也不超过1200字。除特殊情况外,通讯的字数要控制在2000字以内。
《三峡日报》在实施“双改”(改进版面、改进内容)的实践中,就是按照上述要求对稿件长短进行有效管控的。经过几年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首先体现在头条新闻字数明显短了下来。除特别重要的时政新闻外,其它都能控制在800字以内。其次是通讯体裁明显减少,而且大多数通讯字数都在2000字以下,超过这个字数要求的,必须报总编辑特批,否则就要追究主编责任。
删繁就简,是编辑的责任,也是应尽的义务。从长期的实践看来,编辑对一般性时政新闻还是敢于“大刀阔斧”,但对于有些特殊时政新闻,如地方党政负责人参与的重要会议、重要活动和专题调研、现场办公等,就不太敢“下手”。
“刹长风”几乎是“年年讲、月月讲”,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关键在于总编辑、副总编、编委要有决心和勇气。同时,还要授予主编和编辑“尚方宝剑”。
刹长风兴短文,始终是时政新闻改进的重要环节,过去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长足进步。但对于有些记者来说,还远未成为一种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甚至有人认为写几百字的“豆腐块”,属雕虫小技。这样的观念显然是错误的、有害的。
笔者认为,地市级党报刹长风,首先在于引导。编辑要敢于对记者的长稿说“不”。如果编辑“来单照收”,那记者会误以为写长点没关系,下次还可再长点。反之亦然。其次是改变分配机制,变“按字数打分”为“按质量打分”,逼着写长稿的记者自觉写短文。再次是各种奖励要向短稿倾斜,让写短稿的记者受到肯定。这样的措施必然会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死变活,增强时政新闻可读性
“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接见没有不亲自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这些套话是时政新闻呆板的直接表现,读者颇有微词。如何让时政新闻“活”起来呢?方法自然很多,但笔者以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突破:
——一是让时政新闻标题“动”起来。标题就像人的眼睛,是暗淡无光还是炯炯有神,就要靠编辑反复推敲,在极少的文字里寻求最大的表现力。标题就是角度,就是新闻。作为党报,对标题的第一条要求是准确,其次就是生动。如何达到这一境界呢?笔者的体会就是: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只有这样,标题才能“动”起来,才能让人过目不忘。
在词汇的海洋里,动词最富表现力。动词用巧用,可以一当十,不仅能刻画人物、表现中心、还能给人以真实感、形象感,达到“写人如见其人,写物如见其物,写景如临其境”的效果。如《晾床单 比孝心》,这个标题,好就好在“晾”和“比”这两个动词的运用;又如《负担减下去,农民笑起来》,也是如此,有了“减”,才有了“笑”,生动传神。这样的范例举不胜举,不一而足。
——二是让时政新闻导语“活”起来。把导语写好,使之具有吸引力,引读者“进门”,继续往下看。怎样才能让导语“活”起来呢?地市报时政新闻的导语多数属于传统的“综述式”导语,几十年一贯制,几乎没有多少改变。能不能换一种方式呢?完全可以,非常必要。笔者以为,要多用“描写式”、“问答式”、“悬念式”、“复合式”……这样的导语形式活泼,手法新颖,生动可读。从内容上讲,就是要善于从读者的视角写导语,把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或老百姓最为关注的内容提炼到导语中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可以肯定地说,任何时政新闻中,都包含有老百姓关心的内容,只是记者能否站在平民的视角去发现和提炼而已。只要当有心人,就能写出与众不同的时政新闻导语,让党报变得可信、可亲、可读。
——三是让时政新闻语言“俗”起来。新闻语言要通俗化,这是由受众的广泛性决定的。受众文化素养千差万别,高低不一,只有做到新闻语言通俗化,才能吸引和服务尽可能多的读者,为报纸的有效阅读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常言说得好,“话须通俗方传远。”其实,群众的语言是最丰富的,也是最精彩的,有时直接引用,不必煞费苦心去咬文嚼字。那么,如何让新闻通俗起来?笔者认为,要做到“内容平民化、叙述故事化、语言通俗化”。要牢固树立平民意识,始终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找问题、看问题、分析问题,写老百姓欲知应知而未知的时政新闻。对那些过于专业、过于高深、过于学术化的时政新闻,要“翻译”成老百姓一看就懂的语言,以免对读者造成“阅读伤害”。
有些记者常常把自己当成专家,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教导人的口吻写新闻,要么板着面孔、单调乏味,要么概念成堆、空发议论,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其实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最生动可读。因为故事是以充满情趣的眼光来发现和提炼的,具有鲜明的生活化、趣味化特征,最受读者喜欢。同时,要多用老百姓的语言,如谚语、谜语、歇后语等。实践证明,通俗的话语同样可以表达深刻的思想、准确的信息。
老变新,打造时政新闻亲合力
地市级党报大多是老报纸。老报纸、老机制、老人员,难免有守旧的惯性。笔者以为,在这种现状下,要提升时政新闻报道质量,除培养一支年轻的编采队伍外,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开掘时政报道新领域。社会生活千变万化,五彩缤纷,有很多领域我们还没有报道过。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真诚 沟通》所涉及的人物很多就是全新的领域,如《义务接送盲人》、《第四代守墓人》、《彩票销售员》、《炒饭师傅》、《面塑艺人》等,都是观众从未听说过的新鲜事儿,所以引人关注。
《三峡日报》近几年来推出的“农民义工”李文英、“偿债野人”李国楚、“优秀士官”李小龙、“食品卫士”张文峰、“峡江红烛”陈人海等典型,也是过去从没涉及过的领域,令人耳目一新。事实证明,“草根英雄”更富有亲和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寻求时政报道新视角。很多新闻不新,往往与角度选择有关。同一个新闻事实,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从哪个角度切入最能真实反映事物本质,最能提升新闻价值,最能抓住编辑的眼球,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就像在沙漠里发现了半瓶水。“太好了,还有半瓶水!”说这话的人感受到的是惊喜和幸福;“真糟糕,只剩下半瓶水了!”说这话的人感受到的是烦恼和失望。
新闻写作也是如此,不同的角度,写出的新闻读起来味道就不一样。选择新闻角度关键是记者编辑要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遇到好的新闻事实,要能够灵感一现,擦出“思想火花”。
——探索时政报道新手法。地市级党报对于时政新闻应高看一眼、深挖一层,要有独特视角、独到见解。要增强互动性,提升影响力。要走出去办报,发动群众办报。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同行。《三峡日报》2010年推出的“问答民生”栏目就是如此。该报编辑部先后邀请地方党政领导和市直职能部门领导与市民进行坦诚交流民生话题,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群众解难,共有10多个“一把手”走进这个专栏,先后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200多个,深受读者好评。
信息时代,资讯发达。作为传统媒体,还要善于同新媒体互动,拓展党报影响力。比如,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新闻人物”评选、“经济人物”评选等。还可与新媒体联动,针对热点、难点问题,推出一些好的专题报道,扩大报纸在读者、网民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生存和发展能力。(三峡日报传媒集团 田云兵 程波 李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