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86|回复: 6

[深圳新闻] “知识产权蟑螂”横行国际市场 深企年均损失15亿美元

发表于 2013-3-28 08:26:4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个被称为“知识产权蟑螂”的群体在国际市场上异常猖獗,他们令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很受伤”,连华为、中兴、比亚迪等巨头都曾中招。

17.jpg
2011年10月26日,一名车模在乌克兰首都基辅展示比亚迪汽车。

“知识产权蟑螂”,一个令很多人陌生的新名词,深企在海外却频遭其骚扰。昨天,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深圳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保护处时,独家了解到一个新情况:近来,一个被称为“知识产权蟑螂”的群体在国际市场上异常猖獗,他们令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很受伤”,连华为、中兴、比亚迪等巨头都曾中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8 08:27:08 | 查看全部
发起恶意专利诉讼

据介绍,“知识产权蟑螂”也被称为“知识产权妖怪”、“知识产权投机”等,是指低价购买知识产权,寻找可能侵权的目标公司,后以提起侵权诉讼等方式突然袭击目标公司以获得巨额利润的群体,可被细分为专利、版权、商标“蟑螂”。

深圳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保护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知识产权蟑螂”主要通过合法购买等方式取得知识产权并加以运营,但其聚焦于制造侵权纠纷牟利,本身不进行技术改进创新活动且常常突袭成长壮大中的研发、生产型企业,迫使后者向其支付高额费用。他们的运营突破了传统的“研发-技术-取得知识产权-制造-销售-盈利”的商业模式,代之以“收购(抢注)知识产权-挑起侵权纠纷-获利”这种投机性强、隐蔽性高、成本较低的运营策略。

据致力于减少专利“蟑螂”发起的恶意专利诉讼和诽谤的美国RPX公司统计,世界各地的科技公司每年因应对专利“蟑螂”纠纷而损失数十亿美元。波士顿大学法学院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仅“知识产权蟑螂”中的“专利蟑螂”,经常靠起诉大型企业技术专利侵权来快速赚钱。在过去的4年里,这些诉讼就已经导致了年均800亿美元的财富流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8 08:27:32 | 查看全部
“蟑螂”令企业防不胜防

深圳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保护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知识产权蟑螂”有四大特点:第一,“蟑螂”常为不知名的小企业而非目标公司关注的同业竞争对手,这种隐蔽的投机者常让目标公司防不胜防。

第二,通过合同购买而非通过自行研发的技术方案获得知识产权。“蟑螂”们往往熟悉特定产业,并从自然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破产企业手中低价购买专利,省去研发投入。

第三,直接依靠知识产权制造纠纷而非实施有关知识产权技术方案。因目标公司常聚集在某一行业,“蟑螂”可以采取统一、低成本的取证计划,且有关律师函、起诉书等法律文件在略加修改后可通用,省去产品制造、营销成本。

第四,“蟑螂”常起诉多个大公司、跨国公司等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主体,在目标公司能承受的范围内提出索赔,若此类要求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则以此为成功范例影响有关法院,胁迫其他涉案目标尽快交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8 08:28:03 | 查看全部
华为中兴比亚迪都曾中招

前不久,深圳市投资推广署通过调研座谈、电话访谈等方式,对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18家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中,比亚迪、华为、中兴、腾讯、迅雷、宇龙、诺亚舟、迈乐、华旗、纽曼等10家企业反映深受“知识产权蟑螂”困扰。

2010年,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因其公司主商标“BYD”在菲律宾被“商标蟑螂”XU LIANGYOU抢注,该菲律宾商标的注册产品为汽车。从2010年至2012年初,该“商标蟑螂”始终拖延与比亚迪的许可商谈,导致比亚迪无法通过合法途径取得“BYD”的授权,进而不能在菲律宾当地使用“BYD”商标,其新能源汽车等系列产品推广、销售严重受阻,给比亚迪造成每年至少1000万美元的损失。此外,比亚迪的商号在台湾也被抢先注册为“比亚迪电动车有限公司”,比亚迪为此被迫放缓台湾市场的投资步伐。

2010年4月,包括华为、中兴在内的8家企业被Traffic Information公司诉至美国德克萨斯州东部地方法院,所涉产品为GPS卫星导航器、智能导航器等便携式实时交通信息系统解决方案。原告Traffic Information是美国公司,其在2009年6月以低价从三个独立发明人手中购买了涉案美国专利,同时盯紧各行业密集提起侵权诉讼并申请法院禁令,被告包括沃尔沃、索尼、惠普、雅虎、谷歌等企业。目前,该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知情人士透露,若Traffic Information胜诉,则华为、中兴需支付的赔偿额约为600万美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8 08:28:59 | 查看全部
深企年均损失15亿美元

据了解,近几年,深圳企业遭遇了数十起“蟑螂”的起诉与骚扰,既有国内的诉讼,也有海外的诉讼。深圳市投资推广署在调研中发现,深圳很多“蟑螂”纠纷均通过达成和解协议以保密的方式解决,因此,被诉至法院的案件只是冰山一角。在调研中,有业内人士估算,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每年需向“知识产权蟑螂”支付约15亿美元的知识产权许可费用。此外,所涉企业还会遭受因纠纷缠身、出口不畅、订单下滑、投资受阻等一系列问题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蟑螂”现象不仅增加了高新科技企业的运营成本,而且削弱了企业的海外拓展能力。

纵观已有案例,易被“蟑螂”袭击的对象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涉企业的产品主要有出口销售量大、竞争力较强、国际化进程明显、较多采用国际标准、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力量相对较弱等特点,如新能源汽车、手机、MP3、数码相机、遥控设备等。

来源:深圳商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8 11:26:02 | 查看全部
国货当志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8 13:06:02 | 查看全部
唉,真是什么都有。有做实业的,就有“吃实业”的... 应该想办法治一下他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