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妈妈的保险箱
他的第一笔工资 父母在保险箱藏了13年
悬念揭晓,七尺男儿瞬间泪奔
36岁的陈东是家中独子。从懂事起,他就知道父母在银行里放了只保险箱。这保险箱里究竟有些什么,他从不知情,也从不多问。父亲六年前去世,保险箱一直由母亲管理,不过陈东也不知道母亲的保险箱里放了什么宝贝。陈东母亲于今年年初突然辞世。整理母亲遗物时,陈东发现了母亲在银行开具保险箱业务的凭证。秘密将揭晓,开始寻求答案的他,心中激动不已……
传说中的保险箱
陈东的父母都是工薪阶层,各自守着一份工作干到了退休。作为家中独生子,陈东印象中的生活条件,是没怎么奢侈过,也没亏缺过什么。打从记事起他就知道,父母在银行里存了只保险箱。只是,这保险箱里究竟有些什么东西,他从来不知道。
有一回他问过母亲,母亲只说,有好东西。可以保证一家人在遇到难关时也能躲得过去。再具体的,她就没有讲。而陈东此后再也没有问过。生活一直平稳,在他印象中,父母也很少动用到保险箱。
2007年,父亲因病辞世。陈东含悲为父亲办理了丧事,又把母亲接到自己家里同住。三代人其乐融融,保险箱一事,谁也没提过。“你要说家里多富有,也不是。反正大事小事的,都过来了。”和小时候一样,每次一想到家里有只保险箱,陈东的心里就特别踏实。虽然自己从不曾见过,但在他感觉里,就像拥有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
母亲辞世,悬念即将揭晓
今年年初,陈东的母亲突发心脏病辞世。办完母亲丧礼,陈东开始整理母亲的遗物,除了日常用品和一些未及上身的新衣服之外,他发现了母亲在银行开具的保险箱业务凭证。
保险箱里究竟有些什么?陈东想不出来。父母在世时,都没和他说过。事实上他也从没认真去猜测过,究竟里面会有些什么。“我觉得家里没什么太值钱的东西,也不大可能有大额存款。可是,既然要在银行放保险箱,也一定是有些值得好好保存的重要东西。”父母都走了,他成为唯一要去揭晓答案的人。他决定自己去银行打开看看。
到了银行说明来意,工作人员拒绝了陈东:“对不起,我们不能擅自把保险箱给您打开。但是,您可以到公证处申办一份亲属关系的公证书。回头,您可以凭这个公证书申请打开保险箱。”
陈东随即来到石城公证处,向公证员说明来意。按公证员的要求准备了父母亲的死亡证明、户口注销证明、陈东本人的出生证明或户籍地派出所出具的亲属关系证明以及个人身份证明等一系列材料之后,他终于成功地办理了亲属关系公证书。
答案,原来早就知晓
拿着公证书,陈东直奔银行。保险箱的秘密即将揭晓,心里一下子涌出很多猜测。可是,当保险箱真正打开时,他愣住了。箱子里面,有几枚银币,还有一张存款单。存款额度是5000元,存款日期,是2000年10月10日。
银元他幼时曾经见到过一次,也曾听母亲说过来历。这是父母结婚时,奶奶送给母亲的老物件。母亲也知道它不值多少钱,可她却一直珍藏。那么,这笔钱呢?记忆闪回到13年前的那段时光,陈东突然想起一件事来。
2000年,正是他大学毕业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第一份工作在广州,国庆长假,他从单位结算了几个月的工资,回家看父母。他记得那是他第一次手上有这么多钱。带在路上怕丢了,他还特意缝到了内衣的口袋里。到家以后,他给自己留了一点生活费,拿了5000元钱给母亲。从父母手里要了这么多年的钱,终于可以给父母钱了,陈东非常自豪,也有些不好意思。
陈东记得,母亲高兴得掉眼泪了。推辞了好一阵才收下。“妈妈说,你都工作了,家里只会更好过,不需要你的钱。你将来很多事还要用钱。这钱我帮你收着,存了,将来还给你用。”国庆长假结束他就去了广州单位,并于一年后辞职回南京工作。
存款数额与日期的相合,让陈东已经可以断定,这钱,正是当年他给父母的那一笔。他这个一向坚强的七尺男儿瞬间泪奔。“父母有保险箱这件事,我和爱人都没怎么说过。我自己虽然一直好奇,但从来没去打过什么主意。如果不是母亲走了,我还不会想到来看。可是,我怎么也想不到,他们保存了这么多年的,竟然是这个。我没想到妈真的把它存起来了。怎么这些年他们一直没有用过呢……”
存了13年,这5000元的定期存款,连本带利来结算,增值空间有限。如果当年花掉,有很多种方式可以让它今天翻倍增值。可是,母亲一直没动过,当作至宝锁进保险箱,存在银行里。若去除保险箱的保管成本,和陈东为了揭晓这个秘密的种种投入,钱款到今天已经所余不多。可是,拿着存款单等物踏上归途时,陈先生满眼噙泪,脚步分外沉重。他说他要把这个故事,好好讲给自己的孩子听。
(笔尖或钟山微语)爱的传承,原非秘密
一生中,要有多少物件得了又舍,多少金钱如流水般,来了又去?
婆婆赠的银币,与儿子孝敬的第一笔钱,完全值得放进保险箱。这位母亲所不舍不弃的,原非财物,而是财物所承载的那份支持与关爱。
先人一辈辈告别,爱却代代相传,滋养后人。你我,都是这传承路上的领受者,施予者。
只是,没有保险箱可以打开时,我们常常因为熟视无睹,而忘了,原来我们一直被爱,一直在接纳。
倘有例外,一定是我们自己远离了真相。(吴聪灵)
来源:中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