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就现在的物价水平而言,一块钱真的不算什么。可是,小学生在学校午休每天收费一块钱,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呢?其实,这根本就不是钱的事儿,而是责任归属的问题。
学校满腹委屈,无非是认为提供午休服务并非自己应尽之责,而是额外提供的服务,收费合情合理。而且,初衷也是方便家长,要是觉得收多了,正好,又有风险又麻烦,我还不想干呢!可是,学生午休真的跟学校无关吗?
如今的社会环境,家长已经很难放心让孩子自己回家;而城市半径的扩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父母也不可能像几十年前那样,中午下了班还能抽空回家为孩子准备午饭。中午,待在学校是学生的无奈选择,也是对孩子安全的一个最低保障。虽然孩子在学校增加了学校的负担和老师的工作量,但这个责任,没法交给别人。
往大了说,这是社会和时代变化后对学校和老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时代不同了,学校和老师的职责范围也应该与时俱进,保护孩子的安全,毫无疑问如今应该成为学校理应承担的责任,是老师的职责所在。
而且,这些年来,学校不知不觉地剥离出来的自身职责已经够多了:几乎没有老师家访了;为差生补课,为优等生提高的事都交给教辅机构了;因为安全,春游秋游基本取消了;就连待在学校的时间也少了很多,为了减少安全事故,课间不能出教室,除了体育课不能去操场,学生体质连连下降……
学校做了那么多的减法,为什么为了学生最基本的安全需求,稍微为学校的责任加点码,学校和老师就受不了了呢。
没有任何规定表示老师的工作时间只是课堂上那短短的几十分钟,何况,许多小学下午三点半就放学了,算上午休时间也未超过8小时,将其纳入老师的工作范畴,并不过分。
对老师而言,学生在校午休,负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大部分学校都是一个老师管一层楼甚至两层楼的学生,全校老师轮下来,一个月也就一两次。把什么都量化成钱,还谈何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老师也是人,不能只讲无私奉献,这种观点实在可笑。在教师享受每年两个多月的假期时,为什么不跟其他人比奉献;在下午三点半就下班时,为什么不谈奉献;而为何唯独对这一块钱斤斤计较?
其实,学校提供的午休条件实在很简陋,孩子们只能睡在拼起来的课桌和椅子上。有条件的家长都宁可选择学校周边的托管机构,尽管费用比学校高出几十倍之多。可是,还有很多家庭没办法支付这笔费用。如果硬要甩包袱,把他们推出校门,可能推向的就是不可知的深渊。(谭 敏)
为什么孩子
总写“撒谎作文”
近几天,网上一篇篇“逼疯老师”的小学生作文被网友们纷纷转发。“我今天看到一个老大娘从口袋里掉出了4张500块钱。我马上捡起来还给老大娘。老大娘问我叫什么名字,我转身对老大娘说,我叫红领巾,雷锋叔叔是我的偶像”。老师们担心的是“神一样的作文”背后的问题:孩子们缺乏生活体验、缺乏情感交流。(3月29日《北京晚报》)
从文中看,这组小学生作文应该是老师布置的“学雷锋报告”,记录学雷锋日当天做的好人好事。我不知道写这题材的作文到底是“逼疯老师”还是“逼傻学生”, 因为学雷锋日那天学生们刚好在上课,老师硬是要他们写当天做的好事,真是让人为难,学生只有胡扯乱写一通了。
当然,现代孩子写“撒谎作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学生课业负担重,生活体验少。除了上课,就是作业,生活内容单调乏味,视野相对狭窄。其二,大人与孩子之间缺乏真诚的沟通。很多家长,他们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心理世界缺乏关爱,他们的情感体验很单薄,写的作文自然就难以“感人至深,引人入胜”。其三,这也是最糟糕的事,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总是围绕着如何“应试”,如何提高“分数”,而不是把指导学生作文看作是培养情趣、开拓孩子心灵的教育活动。有的老师为了能让自己的学生在考试中得高分,积极鼓励学生模仿所谓的一些“范文”,甚至背一些“范文”,这无疑是在把学生引上了“抄袭”作文和写“撒谎”作文的邪路。
其实,教会孩子并不难,只要纠正学校作文教育的应试倾向,让学生有跟社会和家庭更广泛接触的空间,引导孩子写作时必须说真话,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实生活体验,这样孩子写的作文自然是真实的了。(杨亚军 高中教师)
胡“编”教材就该列入黑名单
对于教材频频出错现象,专家认为,出错后如果付出代价不大,就不具有任何威慑作用。并建议建立完善的追惩制度——如果教材出现知识性错误,就将出版社列入黑名单,几年内不能进入教材招投标目录。
教材出错,该打板子!专家建议,有的放矢。数天前,郑州一位爱较真的教师,将两种教材告上法庭,要求出版商退还他12.49元的购书款,原因是人教版说是盘古“昏睡了十万八千年”,苏教版说“昏睡了一万八千年”。
盘古开天地本来就是神话传说,盘古昏睡了“十万八千年”还是“一万八千年”,并没有本质区别,但是,大诗人屈原穿“左衽”衫、春秋战国的孙膑坐南北朝的轮椅,等等,这种“硬伤”随时受不了。可悲的是,在全国各地的教材中,诸如此类的“硬伤”还远不止这些,河南一名教师数年前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挑出68处错。看来,教材还真是“编”出来的,不过不是编纂的“编”, 而是胡编乱造的“编”。
按照我国出版物质量标准,允许“万有一失”,即差错率不超过1/10000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合格。然而,广大中小学生使用的教材是知识的准绳、标尺,做到“万有一失”还不够,必须是“万无一失”。尤其是像用错照片、标错年份等由于编者责任心不强导致的低级错误,是不可原谅的。
教材频频出错,表面原因是编撰者能力与责任心的问题,而实际是中小学教材管理制度中高度权力化、垄断化之弊端所致。目前的情况是,从教材的编撰、审订,到出版、发行,均由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少数出版社一手包办。缺乏竞争与监督,直接导致质量、责任意识淡薄,即使产品出错也无伤他们的利益。
对于一个中小学生数量过亿的大国来说,教材出版管理显然不是一个小问题,必须予以重视,避免错误的教材误人子弟。其中,对不重视质量的编辑、出版单位予以问责,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管理手段。
(连海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