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广东容桂近日发生一起城管小贩冲突事件,不过此次不是城管打小贩,而是4名城管执法队员被女小贩追打,整个过程中城管并未还手。相关城管队员诉苦,觉得他们也是弱者。(3月28日《南方都市报》)
四名城管表现出“打不还手”的克制风度,值得赞赏。但于一个执法行动而言,执法者的示弱绝非是根本的应对策略。也许,城管隐忍不发,有助于防止更严重的暴力发生,但挨打就是城管必须要付出的执法代价吗?
不可否认,目前社会对城管的认知确实有点妖魔化,仿佛他们与小贩天然对立。这与城管称自己也是弱者的逻辑一致。因此,我们看到城管在自身形象纠偏上,多以微笑执法、旁观执法等应对,这可能缓解了街头暴力,但对城管正名却效用不彰。
为何出现这种状况?执法粗暴固然是重要原因,但冲突背后是亟待解答的社会议题:城市管理者是否有权驱赶小贩?小贩有无可能获得正当的谋生地点和方式?正是这些疑问,城管执法行为才一开始就遭遇质疑。一旦冲突发生,为生计而战的小贩,就会占据道德高点,而城管执法的合法性及道义性,便会受到严重质疑。
当城管执法不是靠法治与规则去驱动,而更多时候需要考量人性与道德;而在小贩这一边,当生计随时可能被剥夺,自保的欲望就很容易激发出暴力的对抗。在那一刻,城管与小贩都可能回到人性的“丛林状态”,谁都有弱势感就不足为奇。
规则不明的世界,没有强者可言,只有共同的弱势之困。这个规则不仅是指城管执法的规则,更是指一个让底层人有生存空间的城市发展规则。当城管与小贩都以弱者自居,不得不说,城市公共管理已经走向一个临界点。只有重建规则,才能走出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