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59|回复: 4

[深圳生活] “织女”谢杨英: 让人们见证祖宗留下的这片美丽

发表于 2013-4-1 08:39:1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jpg

□个人简介

谢杨英:1975年生,山东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织造技艺的第二代传人。她1994年来深,2008年开办自己的鲁锦工作室,在不到20平方米的空间里织造出一件件色彩绚丽的纯棉织品。2011年,她凭借精湛的手艺,参加了深圳第26届大运会大运村文化展示工作,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展示中国传统技艺之美。

在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一件件绚丽多彩、气味芳香的手工纯棉织品传递出动人的东方神韵,让人忍不住伸手触摸。这些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棉织品,均出自谢杨英女士的灵巧之手,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织造技艺的第二代传人。凭借自己精湛的手艺,谢杨英参加了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大运村工作,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展示中国传统技艺之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08:40:16 | 查看全部
2.jpg
谢杨英在用老式木制织布机织布。

老织布机上梭子穿梭

汇成绚丽多彩棉织布

谢杨英在深圳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鲁锦工作室,在这间不到2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许多绚丽多彩的手工纯棉织品。在丈夫陈先生的配合下,谢杨英静静地坐在一台历史悠久的老式木制织布机前,双手熟练灵巧地舞动。只见织布机上的梭子不断地穿梭于棉线之间,上千条棉线就这样在谢杨英指挥下,一点点汇成色泽柔美、绚丽多彩的棉织布。

谢杨英告诉记者,“鲁锦”是鲁西南民间织锦的简称,是山东独有的一种纯棉手工提花纺织品,具有悠久的织造历史,以复杂的织造技艺和绚丽的艺术图案著称。鲁锦是山东妇女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她们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的证明,鲁锦图案与传统的吉祥文化密切相关,蕴含了织女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谢杨英说,当地民间俗称“老土布”、“老粗布”,也称其为“花格子布”。因其色彩绚丽、美丽如锦,后被定名为“鲁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08:40:56 | 查看全部
10余岁开始苦练织布

练得连腰都直不起来

谢杨英于1975年生于山东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家境贫穷。初中毕业后,因家人交不起学费,她只能无奈辍学在家。但聪明孝顺的她并没有因此埋怨父母,反而更加体谅他们,每天都主动帮助家人下地干农活。每当农闲的时候,谢杨英的母亲便坐在一台老式织布机前开始织布,除了给家人做衣裳外,也会拿到外面去卖,贴补家用。

从小,谢杨英就喜欢坐在织布机旁,看着一片片色彩绚丽的织物在母亲的手下成形,然后又变成人们身上美丽的花衣。耳濡目染之下,她开始对“鲁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谢杨英10多岁的时候,母亲在织布时开始向她传授许多关于“鲁锦”的知识,忙完农活后,她便跟母亲学起了织布。

谢杨英心灵手巧,很快便掌握了基本的操作。一开始,她认为织“鲁锦”非常简单,并非像母亲所说的特别高难度,然而,随着对“鲁锦”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她才渐渐感觉到这种传统技艺的博大精深,尤其是面对着千丝万缕的棉线,哪怕有一根线搭错,便会前功尽弃。由于当时谢杨英年龄还小,有时也会出点差错,加上母亲的标准本身就非常严格,为此她没少遭到母亲的责备。然而谢杨英并没有气馁,反而迎难而上,埋头苦练,有时候一练就是一天,练得连腰都直不起来,甚至挥不动织布机上的梭子。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在母亲严格细心的指导下,谢杨英的织布技艺越来越好,动作也越来越快,甚至可以独立完成母亲交付的织布任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08:41:21 | 查看全部
成国家“非遗”传人

将古老技艺继续发扬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飞速发展,如今的布料和衣服都是由大型机器进行大批量生产。早年一起织布的乡亲们渐渐地放弃了这一门技术,甚至有的乡亲将织布机毁掉变卖。然而,执拗的谢杨英和母亲并没有因此改变,母亲说不出什么豪言壮语,只是觉得“当年织布养活了我们一家人,说什么都不能丢下这一古老技艺”。于是,在整个村子里,只有她们母女俩依然坚持着这一老祖宗留下的传统。

后来,谢杨英从村子里走出来,眼界开阔了,她开始意识到,她所掌握的这门技艺其实也是一种艺术。谢杨英说,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传统文化,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有的几近失传,有的早已销声匿迹,如今保护这些老祖宗留下的遗产迫在眉睫。鲁锦织造技艺2006年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谢杨英的母亲成为了鲁锦织造技艺的第一代传人,谢杨英也自然而然地接过了文化薪火的传承棒。

1994年,同村的乡亲们纷纷来到深圳发展,谢杨英也背起行囊加入了南下的浪潮。来到深圳后,她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在服装厂当过工人,也学过会计,但无论做什么,她都没忘记自己的“鲁锦”。2008年,随着条件成熟,谢杨英开办了自己的鲁锦工作室,并于2009年从老家带来一台古老的木头织布机,每天她都会坐在这台老式织布机前,向人们展现那些依靠冰冷机器所无法制作的灵动和魅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08:43:13 | 查看全部
当年是制作衣服,如今则是在制作艺术品。虽然谢杨英没有接受过任何艺术方面的专业培训,但她凭着自己精湛的技艺和似乎与生俱来的艺术触觉,制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每年,她都会被深圳市有关部门邀请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非物质文化进校园巡回展演等活动,每年的文化盛宴文博会上,她也是常客。最让谢杨英津津乐道的是,2011年,受大运会组委会的邀请,她把自己的织布机搬到大运村里,向世界展示中国古老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并获得了相关部门颁发的荣誉证书。

经营一家工作室并不容易,但谢杨英依然乐此不疲。她说,她不贪图大富大贵,只在乎每件织锦在她手下成形后所获得的那种成就感。“我很喜欢看别人摸着这些鲁锦时流露出欣赏的眼光,在大运村的时候,那些老外一直在感叹,我就觉得很满足。很庆幸当年母亲教会了我这门手艺,当年是为了糊口,现在就多了一些责任感。我感觉我有责任让人们知道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这么美的东西。”谢杨英说。

来源:晶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