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乡土写作让他的生命更加鲜活 | ——记甘肃省农民作家澄碧
|
本报记者武文宣 徽县报道
一行行充满真情实感和乡土气息的文字,生动地展示了一位乡村农民作家不畏艰苦、辛勤笔耕的艺术风采。他骨子里有着西北汉子敦厚朴实、坚韧顽强的内在气质和涵养;他以独特的感受倾情关注陇南农村平凡人物的生活命运和心路历程;他甘于寂寞、固守清贫、脚踏实地走出了一条情理厚重、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学写作之路。
他就是有着中国乡土作协理事、甘肃省作协会员、甘肃省杂文学会会员、陇南市作协理事、徽县政协常委、作协主席等一连串头衔的陇南农民作家澄碧。
初春时节,陇南大地春意盎然。本报记者对现供职于陇南某矿山企业从事企业宣传工作的澄碧进行了采访。
在陇南文学创作阵营里,澄碧是一位比较活跃而又颇具实力成绩卓著的农民作家。客居省城,记者时不时地在报刊上读到他的作品,时不时地从朋友处听到他获奖的消息。
在记者的印象里,澄碧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小说作家。10多年前,记者读到过他的小说集《山路弯弯》,他对乡土的热恋、对山区农民生存境况的深情关注至今记忆犹新。
作为一名乡土文学作家,澄碧一直致力于描写乡村生活和山区农民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价值观的重建与心灵的躁动。面对记者的采访,澄碧说:“身为农民作家,深知农民生存之艰辛;生活乃创作之源既已是颠扑不破之真理,我的写作岂能离了乡土,离了农民!改革开放已二十多年了,我的这些生活于陇南大山皱褶之中的父老乡亲们面对着种种新与旧的碰撞和传统观念与现代思维的摩擦时,心灵被一次次地冲涮着,更新着。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们陇南山乡有着更为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小农思维定势,因之而引发的心路历程也就更多了几分苦楚。发生在我身边的诸多事情,时刻都在激发着我的创作热情,站立在乡土之上,用一腔真情关注农民,农村、农业,用饱蘸了深情厚意的笔记录下陇南山民们在改革开放大潮冲击下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和生存境况,是我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创作追求。”
少年时代,澄碧备尝艰辛的人生际遇,由此激发他决心在文学事业上有所建树。然而,一次次的投稿失败使他体会到在文学道路上只有不畏劳苦奋力跋涉,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1984年,高考落榜回乡后,澄碧没有过多地在失望的低谷中徘徊,而是义无反顾地帮助双亲分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一边劳作,一边苦读、苦写。为了谋生,他除了做各种农活之外,还干过小工,当过民工、药农,但不论干什么,劳动之余,他始终坚持读书、写作。
天道酬勤。澄碧靠着顽强的毅力和韧劲,终于用吃苦耐劳这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文学殿堂的大门。1985年秋天,他初次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他的一篇小小说被县文化馆刊物《群众创作》刊发,同年又有作品相继在《文学青年》《甘肃农民报》发表。面对凝结着心血和汗水的作品,澄碧没有陶醉在初获成功的欣喜之中,而是把根须深深地扎进脚下生他养他的黄土地,把目光对准普通老百姓,用饱蘸真情的笔触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内心世界,以此寻求创作上新的提高和突破。
我省著名作家张筱评价说,读澄碧的作品,你会发现他的作品中很少有华丽的辞藻,更无时尚情调和游戏文字,而是具有浓郁的陇南乡土情味,这是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特色。
开花的安慰是结果,成熟的价值在收获。澄碧在不懈努力中一步一步地实现着对文学事业的憧憬和愿望。1989年秋天,在陇南地区文化处暨《陇南文学》杂志举办的庆祝建国40周年文学作品征文活动中,澄碧以小说《周家桥》的获奖而为陇南文坛所熟知。之后,又有《一朵云飘过》《牛家岭轶事》《猫爷》《山路弯弯》等中短篇小说在区内的《陇南文学》《同谷》和省上的《飞天》《甘肃日报》《甘肃农民报》以及省外的《阿克苏文艺》等报刊上发表。1993年,他创作的小说《漆客》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举办的“全国农村题材、扶贫题材文艺作品大赛”活动中荣获优秀作品奖;小小说《作孽》获新疆阿克苏地区作协举办的托峰杯精短文学作品大赛优秀奖;1996年10月,他的小说《改姓》获“多金杯”全国短篇小说大赛优秀奖第一名;2001年12月,他的又一篇小说《搭档》在《人民文学》杂志、鲁迅文学院、《女友》杂志联合举办的青年文学大赛中荣获佳作奖。他还多次荣获“陇南文艺奖”等地方政府高规格的奖项。
在坚持以小说创作为主的同时,澄碧还创作了大量新闻、通迅、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在《山西文学》《古峡文学》《甘肃日报》《甘肃科技报》《民主协商报》等报刊上发表并多次获奖。迄今为止,他已在省内外数十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新闻作品200多万字。结集出版有小说集《山路弯弯》,小说、散文合集《围着石头起舞》,散文集《自然人生》,诗文集《神奇的三滩》、《银杏之乡——徽县》及博客文集《网语往言》等。
近十多年来,由于生活所迫,澄碧先生一直在矿区打工,这又给他开辟了一方崭新的生活天地。数年的打工生涯,为他积累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连续推出了《矿区纪事》系列中短篇小说及《矿区笔记》系列散文。有位作家说:“与其体验生活,不如写出对生活的深切体验。”这话颇有见地,道出了文学创作的内在奥秘。《矿区纪事》系列小说不但使作家跳出了闭塞、落后、闲散甚至静态的乡村环境,而且让他的艺术探索向生活的纵深部位掘进了一大步;从此,他的作品脱胎换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天地。《开矿》《驮矿》《捡矿》《贩矿》《搭档》等作品对矿区生活的描写,达到了令人惊异的真实度。他手中那支笔,象一架高清晰摄像机,对矿山的里里外外、角角落落进行客观而冷静的扫描与观照。在这些作品里,澄碧常常借助主人公的联想、思维、意识、情绪活动,展开人物的内心天地。大千世界与汹涌沸腾的生活也通过这面带有主观色彩的内心镜子反映出来,使作品在有限的篇幅里容纳了极为丰富的生活内容。
澄碧以其艰辛的努力所取得的成绩,引起了各级媒体的关注。《陇南日报》《甘肃农民报》《甘肃日报》《民主协商报》等媒体先后多次报道了他扎根乡土、勤奋创作的先进事迹。其作品立足陇南乡土之上,关注底层百姓生存境况,堪称地道的农民作家。
采访结束时,他告诉本报记者,《新农村报道》办的不错,是一份很好看的报纸,不仅关注底层民生,文艺副刊也办的相当有自己的风格,衷心希望你们把报纸越办越好,在为三农服务的同时多关注扶植和培养基层文学新人。
澄碧,本名陈革宁,20世纪60年代出生于甘肃徽县,系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杂文学会会员,徽县作协主席。已在省内外报纸杂志发表各类作品200余万字,出版有小说集《山路弯弯》《围着石头起舞》,散文集《自然人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