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25|回复: 2

不是一个小问题:我们缺产业工人

发表于 2013-4-3 09:33:3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徐 峻

舟山市占工业产值“半壁江山”的船舶制造产业,短短十年发展成为当地第一支柱产业。市场就像大海潮起潮落。由于近几年全球市场疲软引起航运能力过剩,整个造船工业一直在低谷徘徊。记者近日走进舟山采访船舶制造产业,数家大型造船企业高管对这一产业潮起潮落般穿越峰谷的现象,犹如在大海中航船上的大副一样早已坦然自若。面对剧烈竞争的造船市场,他们在访谈中多次提起的一个感慨,却让记者深受触动并联想思忖良久:与船舶制造业先进国家相比,我们最缺的是产业工人。同样的话语,记者在刚刚结束的萧山区衙前镇化纤产业采访中,多家企业老总也有同样的感叹:民营企业与外企相比,我们缺产业工人。

产业工人,从传统层面说,就是在现代企业从事集体生产劳动,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工人。按当下来解释,有一定文化程度、技术能力,能操控先进设备,相对稳定的一线技术工人。产业工人与农民工之间确实不太好界定。农民工是产业工人的主要后备军,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早就成长为产业工人。但可以肯定的是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产业工人是要在大工业、大机器环境中经历一定时间熏陶才能转变成长起来的,是与先进制造业相适应的技术工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老总普遍担心的缺产业工人,绝对不是一个小问题。

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转型升级的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产业工人为主体的基础上。记者这次采访的数家大型造船企业老总介绍,发达国家的船舶制造企业一个产业工人,创造的劳动生产率比我们员工普遍高出三至五倍。记者去年曾经走过的企业有上百家,大多数企业的设备都是相当先进甚至是世界一流的,但操控这些机器的主体力量尚不是产业工人,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就差一大截。我们有一流的设备,却没有一流的技术工人。这就是我们当下制造业的一个窘境。支撑我们正在升级的制造业的主体工人,还是那些每年频繁更换、长年流动的临时打工者。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技术培训,没有经历大机器环境的熏陶摔打,也就不可能一下子进入产业工人的行列。不可设想,我们的制造业大国,我们的工业化最终完成,可以长期建立在临时打工者为主体的员工队伍的基础上。

系统的技术培训,是产业工人成长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我们如此庞大的教育体系和如此重视读书的国度,竟然不能为制造大国输送足够的技术工人。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数量多的可以几千几万地争夺一个公务员位置,却在前些年把众多的培育技术工人的大专院校和职业学校转为普通高校,这样的教育改革难道不应该反省吗?我们的政府财政经过30多年发展已经具备相当雄厚实力,但我们有无像德国等发达国家那样能更慷慨地为工人急需的技术培训买单呢?我们众多民营企业已经造就无数个千万亿万富翁,请问这些企业又拿出多少利润来投入产业工人的技术培训呢?我们缺产业工人,我们更缺的是什么呢?

产业工人是一个制造企业的技术基础,他们相对稳定甚至是终生员工。我们时下的企业,每年春节后招聘工人,起码30%以上是新职工,在一个企业能待上三五年以上的员工比例只是少数。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成因,是没有能给工人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舟山一位大型造船企业老总说,舟山企业员工年收入起码在10万元以上,才能买得起当地一万多房价的房子,我们企业收入还算高的多数员工年收入也只有五六万,拿什么让工人们长期安心在企业工作?我们确实有为数不少的企业,为了把人力成本控制到最低,宁愿每年频繁招聘新工人,不舍得投入来培育年薪更高的产业工人。我们如此众多的民营企业,多数工人仅仅是临时打工者,年收入低的只有三五万元,住宿囧得不少夫妻在高房价城市难觅一间可以同居。如此生活状况,产业工人如何成长起来?

产业工人的成长,应该与经济成长和社会发展同步。我们的许多父辈祖辈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是从农村走进工厂的,在那个经济发展缓慢和城镇化低下的年代,他们并没有用多长时间成长为产业工人,成为城镇市民。可现在工业化已到中后期,城镇化程度也相当高了,我们在为众多农民工转为产业工人而高兴的同时,仍要看到还有相当数量进城进厂多年的职工还被称为农民工,跨不进产业工人行列,融入不进城镇成为市民。


让产业工人队伍尽快成长,是改革发展中深层次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假以时日,但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市场的力量是巨大的,但也不是万能的。解决缺产业工人这一难题,政府、社会、企业应该齐心协力来破解。最重要的是增加投入,包括政策投入、经济投入、文化投入、智力投入,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浙江是民营经济先发地区,不能让如此众多的农民临时工长期滞留在产业工人的门槛之外。这是浙江所有的民营企业必须交出的一份答卷。

定海区长白岛,一艘在建的高达63米的大船,记者站在最高一层平台上,刚刚结束与一位从外地调来的电焊工交谈。望着一览无余的大海,为此小文结尾的一段话已然先从心中涌出:解决缺产业工人之日,就是民营企业脱胎换骨和成功转型升级之时,就是先进制造业大省和工业化最终完成之时,就是城镇化进入一个崭新阶段之时。再登高远眺,国富民强、民族复兴,需要很多重要的支撑,大量的产业工人也是一个重要的支撑。这是很值得期待的!
来源:浙江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9 21:26:21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9 21:40:08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